“國內大豆行業總體是嚴重過剩的行業,不算日產能在1000噸以下的大豆壓榨廠的話,中國目前實際產能應在1.2億噸附近,而中國每年的壓榨量僅6000萬噸,比例僅50%。”王莉介紹當前大豆行業供需狀況時頗感無奈。
近年來,國內進口大豆壓榨行業持續掙扎在虧損邊緣,降低開工率已經成為行業常態。據了解,2009年以來,大豆加工行業利潤逐年走低,進口大豆壓榨行業的開工率不足50%。但同時,部分實力強大的國企卻不斷上馬新工廠,行業產能仍在不斷上升。
“近幾年,整個行業產能年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其中擴張最快的是國家梯隊,如中儲糧、中糧等。”王莉表示,上述國營企業之所以在整個行業景氣度低迷之時逆向擴張,一方面出于國家糧食安全的因素,另一方面在于擴大市場占有率的考慮。
而在國企逆向擴大市場占有率的同時,外資企業的“蛋糕”則不斷萎縮。路易達孚(北京)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濤坦言,公司在中國的生產線處于收縮當中,“產能急劇過剩使得飼料行業的貿易環境和加工環境進一步走差,即使是大的國企,其今年的盈利狀況也出現了惡化。”
調研中,記者經常聽到一個詞是“漲庫”,即購買產品因超過倉庫存儲量而無法入庫。“這是目前飼料產業供過于求的微觀表現。”陳濤說。
過剩產能難以出清,利潤連續降低,不參與期貨就難以盈利,幾乎成為整個大豆壓榨行業的共識。“路易達孚公司的豆粕銷售中至少有一半通過基差交易達成。”陳濤說。
基差代表現貨與期貨的價差。相比傳統的一口價交易,基差交易在定價上給買方提供了更大的主動權。例如,路易達孚與下游飼料企業客戶簽訂2013年9月交貨的豆粕基差交易合同,并約定一個固定基差,客戶便可以在合同簽訂日之后至9月1日前期貨市場任何一個交易日點價。只要期貨價格曾擊穿該客戶點價的價格,該筆基差交易便視為達成。雙方最終的現貨交易價格為期貨點價價格加上雙方約定的基差。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