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鳧溪香魚,寄托著寧海人修復自然生態的期盼。
大凡以香命名的物事,其品質大抵都不差,譬如寧海鳧溪香魚。這種民間傳說中令乾隆食指大動的小魚,與乾隆的秩聞趣事,已可口飄香了幾百年。
時至20世紀,香魚的芳蹤卻變得難以尋覓。寧海鳧溪畔的人們,不過偶爾有幸才能遇上,卻黯然發現“無腥而香”的香魚,其味竟然變苦了。這是怎么回事呢?而此后發生在香魚身上的一切故事,都是從這個“苦”字開始的。
憶香魚,好山好水藏美味
58歲的徐新苗已不太記得清日子,大概是十多年前,他在寧海西店鳧溪村村口的鳧溪邊閑逛,突然看到水面一閃而過,不過片刻的鱗光,他已確認那是一條香魚:“香魚,好久不見!”
鳧溪河上連麻岙嶺,下接象山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水中多石礫,水清流急,藻類叢生,早年這里盛產香魚。魚幼時在下游的海水中生長,開春后便順著水流,到上游淡水生活。
“每到夏季,成群結對的香魚游過,水面波光粼粼。”徐新苗說,天氣熱時,調皮的孩子們會到河里游泳,手腳觸碰到香魚滑溜溜的身體,很有趣。香魚的記憶,如此深刻的印在童年里。
香魚體狹長而側扁,頭小嘴尖,看著普通的魚,在當地能賣四五十元。小時為改善生活,徐新苗經常跳入村口的鳧溪捉香魚,兩三條就夠一斤分量。他一撈就是一籮筐,拿到集市上賣,再換些米糧油回來。
“香魚可香了,拿在手上,就能聞到一股清香。清蒸后,肉質細嫩、多油,那個味道才叫鮮呢!”徐新苗想起兒時的美味,咽了咽口水,不過記憶只停留在那里。
20世紀60年代后,鳧溪河上游攔溪興建了水庫,再加上兩岸村民的濫捕,工業企業或多或少污染水質。“香魚對水質要求特別高,河水稍有污染就會死亡,因此被稱為‘貴妃香魚’。”就這樣,香魚在徐新苗的視線里消失了二三十年。
尋香魚,兜兜轉轉難如愿
就在香魚蹤跡難覓之時,當地人也驚訝發現,偶爾捕到的香魚,卻帶著苦味,香魚再也不香了。
徐文武也出生于鳧溪畔,香魚變苦的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信誓旦旦地說,要幫村民“尋回香魚”。
“香魚是當年生、當年死的,不及時挽救的話,很容易滅絕。”徐文武心急萬分,卻不知從何入手。一個機會降臨了。
來源: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