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市民劉先生和朋友一起吃海鮮消夜,結果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送到醫院一檢查,發現因為炒花螺未完全炒熟,導致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了食物中毒。
劉先生因此咨詢本報,副溶血性弧菌到底是個什么玩意,竟然這樣厲害?
昨天,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專家說,近年來,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比例逐漸增高。每年夏秋季,我國沿海城市引起的食物中毒,這類中毒占了40%左右。
據調查,我國華東地區沿岸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47%-66%,海產魚蝦的平均帶菌率為46%-49%,夏季可高達90%以上。
而且,副溶血弧菌分布極廣,主要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積物、海魚、海蝦、海蜇、海蟹等海產品及咸菜、腌肉、咸蛋等含鹽較高的腌制品中。
市民需要了解的是,副溶血性弧菌不同于其他致病菌,"口味"較重,30℃-37℃可在含鹽3%~4%的食物中繁殖迅速,在無鹽條件下反而不能生長。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蟹類、海蜇、烏賊等海產品或鹽腌漬品,其次為蛋品、肉類或蔬菜。
此外,副溶血性弧菌夏秋季繁殖極快,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個月以上,因此,人們進食肉類或蔬菜而致病的,多是因為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但是,它對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鐘即可殺死,不耐高溫,56℃時5分鐘即被殺滅。
因此,專家提醒,在夏秋季節,對加工海產品的刀具、砧板等必須嚴格清洗、消毒,加工過程中生熟用具要分開,烹調和調制海產品拼盤時可加適量食醋或檸檬汁殺菌。同時,食品應低溫儲藏,海產品最好煮熟煮透后再吃,如果生吃則應用冷開水反復沖洗后,加食用醋殺菌。
來源:武漢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