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中國洋奶粉價格居高不下,導致發改委對洋奶粉各大企業展開了反壟斷調查。不少乳企紛紛降價,但是幅度不大。有不少乳企表示,因營銷成本太高,導致洋奶粉利潤不高,無法調價。
據悉,一罐洋奶粉的生產成本僅40元~60元,售價卻達200元,甚至400元以上。洋奶粉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毛利率雖然高達60%左右。但實際上洋奶粉的利潤率只有10%左右。由于洋奶粉在中國市場推廣,不計成本,導致營銷費用超高,奶粉價格中70%是營銷費用,其中50%源自營銷推廣費用。
以醫院里嬰兒出生后“第一口”奶粉為例,一些剛出生的嬰兒,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可能被護士私下喂養了某品牌洋奶粉,嬰兒因此適應了該品牌洋奶粉,有的甚至連喂養母乳都不適應。等到該嬰兒出院了,前述品牌洋奶粉企業竟能獲知嬰兒父母聯系方式,并聯系嬰兒父母告知其嬰兒喝過該品牌奶粉的事實,建議購買該品牌洋奶粉。
為了搶“第一口奶”,洋奶粉企業付出了大量的營銷費用。以廣州某大型醫院為例,近期的一次招標中,僅有四家奶粉企業能夠進入,最終進入門檻高達300萬元/年,此外還給醫院免費提供嬰幼兒奶粉,給醫務人員發放福利費(邀請醫務人員出國旅行等)。最終總的推廣費用驚人,銷售額達不到四五十億的奶粉企業絕對無法支付這么高的營銷費用。
因此,面對如此高昂的營銷費用,洋奶粉不得不漲價,而國產奶粉往往無法支付如此高額的費用,導致占奶粉市場份額三分之一的醫務渠道被洋奶粉完全占據。
其實國家早就出臺過相關法規,禁止開通醫務渠道銷售奶粉,但是洋奶粉的醫務渠道銷售更激烈,手段更隱蔽,牢牢占據了市場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相關部門應該亟待管理奶粉的醫務渠道,讓市場運作更加規范。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