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墨西哥灣近日發生海洋弧菌(又稱:創傷弧菌)感染致人死亡事件,珠海作為海濱城市周邊海域及其海鮮當中是否也存在類似致病菌呢?昨日,記者從市疾控中心專家獲悉,珠海去年在海鮮樣品中也檢出海洋弧菌,其中貝殼內檢出率最高。
不過,專家表示,海洋弧菌屬于嗜鹽菌,在海水達到一定溫度和鹽度情況下都會滋生,因此檢出海洋弧菌與珠海海域水質好壞及污染沒有太多關聯,而避免感染最好方式則是不生吃或進食未經煮熟的海產品。
5月至9月檢出率最高
去年,市疾控中心檢驗室開展對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海洋弧菌、霍亂弧菌等海產品中致病性弧菌進行檢測,全年先后從農貿市場以及酒店等經營單位采集了240份海產品樣本,包括了魚類、八爪魚及鮮魷魚等軟體動物、貝殼及蝦類,每份采樣均在采集當日進行檢測。
記者獲悉,根據檢測結果顯示,240份樣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最高,為19.2%,海洋弧菌檢出率次之,為15.8%,而霍亂弧菌檢出率則為0。根據不同月份海產品中致病性弧菌檢測結果來看,副溶血性弧菌和海洋弧菌檢出率較高的月份均為5到9月,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最高月份為7月和8月,達到40%;海洋弧菌檢出率最高為9月,達到35%。
專家表示,在此次檢測中,貝殼類副溶血性弧菌和海洋弧菌的檢出率最高,分別高達40%和43.3%,污染情況較為嚴重,而軟體動物類則均未檢出致病性弧菌。此外,從抽樣場所上來看,副溶血性弧菌在農貿市場和酒店的檢出率分別為23.3%和15.0%,海洋弧菌的檢出率分別為18.3%和13.3%。
海域環境適宜海洋弧菌滋生
市疾控中心檢驗室黃輝濤介紹,副溶血性弧菌、海洋弧菌、霍亂弧菌等多種致病性弧菌都廣泛分布于海水和海產品當中尤其在近海口、河口多見,人類攝入或接觸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而引起感染。
對于為何珠海檢測發現多存在貝殼類海產品中,黃輝濤解釋稱,這主要是因為這類海產品主要是近海養殖,而珠海地處珠江口西岸,是咸淡水交匯處,海水較為渾濁,其含鹽量適合弧菌的生長。而軟體動物類,如八爪魚、鮮魷魚、墨魚仔,因為這類產品主要是遠海生長,環境較為清潔所致。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