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經營更多混跡于集貿市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蛋白質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水產品作為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其重要性日益顯著。目前太原市有上百個集貿市場,兩萬余家餐飲企業,水產品年消費量超過15萬噸,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長。其中,本地生產的水產品約占兩成,八成從外地調入。作為集散地的太原,每年還向周邊批發水產品,水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一方面是水產品終端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水產業品種單一,結構不合理。在一些集貿市場,只有鯉魚、白鰱、凍帶魚等少量幾個水產品品種。健康、營養、綠色的天然野生深海水產品,品種更為稀少,太原水產業市場亟待激活。
為改變水產品品種單一、市場臟亂差局面,外省近年動作頻頻:江西改造5個水產品交易市場,河南增加名特優水產品品種,河北引導商戶增加蝦、蟹等水產品進貨量,滿足市民需求。將國內漁業領軍企業引入太原,豐富市場供應的同時,還可發揮示范作用,吸引更多國內外知名水產企業落戶太原。
水產品是指水生的具有一定食用價值的動植物及其腌制、干制的各種初加工品。水產品,特別是魚、蝦、貝類等,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之一。
除了帶魚、鯽魚等幾種常見的魚類外,太原水產市場上的深海產品卻很不豐富,市民水產品需求旺盛,太原水產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a 帶魚深受太原市民青睞
“今天怎么沒有扇貝和花蛤呢?”“早早就賣完啦。”8月3日中午,當記者來到太原火車站附近一海鮮批發市場時,看到了這樣一幕。一位經營海鮮的攤主告訴記者:“每年從5月開始,晚上不少大排檔、燒烤攤消費人群暴漲,海鮮也會跟著暴漲,各種體積較小的魚類、貝類都非常受歡迎。水產品批發的主要交易時間是0:30至9時,許多經營戶都是這個時間段進貨。”
“新鮮鯰魚,好吃不貴!”在另一個攤位前,攤主熱情地招呼記者。他主營的是淡水魚和蝦類,“現在是消費旺季,市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越來越喜歡吃海產品,比豬肉、雞肉要健康,還更放心。”
來源:山西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