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口紅酒的沖擊下,國產葡萄酒企業今年上半年業績集體滑落,一片頹勢。以張裕、長城為代表的國內龍頭企業的慘敗,使國產葡萄酒品牌在對抗進口品牌時更加底氣不足。
雖然部分國產品牌希望借當前商務部的“雙反”調查展開逆勢反擊,但是記者了解到:這并不是國產品牌走出困境的根本動力,企業方仍需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市場上反饋的信息是,國產品牌已經開始行動,共同組建產業聯盟,希望可以抱團實現突圍。
內外交困
瓶裝進口紅酒數量的不斷攀升和進口酒價格的不斷理性滑落,使進口葡萄酒更容易搶占國內的消費市場。
今年上半年,葡萄酒進口依然保持增長,只是產品結構在進一步優化。多年從事進口葡萄酒貿易的張成告訴記者,進口葡萄酒進入中國的形態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進口瓶裝酒;一種是進口散裝酒,然后在國內進行勾兌,分裝成葡萄酒成品。因為后者的成本比較低,打上“進口”的標簽也能賣到與進口瓶裝酒相差不多的價格,所以前幾年進口商都采用這種形式做進口紅酒。有數據稱,2011年以前,散裝酒的進口比重曾達到七八成。
“隨著國內消費者消費習慣的逐步養成,對葡萄酒的認知和選擇也不斷成熟,散裝酒的市場需求不斷下滑,所以近兩年散裝酒的進口量極速下滑,而瓶裝酒的量則大幅度上升。而且現在透明度越來越高,進口紅酒的價格也不斷回歸理性,花一兩百元甚至幾十塊錢買一瓶原裝進口的紅酒也很普遍。”張成告訴記者。
也正是因為瓶裝進口紅酒數量的不斷攀升和進口酒價格的不斷理性滑落,使進口葡萄酒更容易搶占國內的消費市場,而國產葡萄酒品牌則倍受沖擊,不僅市場萎縮,業績也連續下滑。
相關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葡萄酒行業累計產量55.43萬千升,同比下降7.15%。1~5月,我國葡萄酒行業實現收入159.88億元,同比增速-2.79%,實現利潤總額18.85億元,同比增速為-11.60%。
來源:中國經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