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菜的、運菜的、賣菜的,一個普通的蔬菜在流通的整個鏈條上,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遭遇了收費多、成本高的難題,而這一切最終體現到我們的餐桌上,就是高昂的菜價。那么,哪些因素是造成蔬菜價格上漲的癥結關鍵所在?怎樣讓蔬菜從地頭到餐桌的距離縮短一點,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院長鄔躍、著名財經評論員張鴻共同評論。
造成蔬菜價格上漲的癥結是什么?怎樣縮短蔬菜從地頭到餐桌的距離,減少不必要的成本?
“蒜你狠” “姜你軍”,近期新一輪的蔬菜價格上漲似乎又卷土重來。記者從太原市的蔬菜市場了解到,大蔥的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三成,白菜的零售價比去年高出了約0.2元,土豆的價格也貴出了0.4到0.5元。大多數零售商表示,今年冬儲菜的進價要高于去年。
太原蔬菜批發商:白菜今天是5角。去年是3毛。
湖南省姜收購商:三元多了。高啊,沒辦法這么高。
記者:拉到湖南賣呢?
湖南省姜收購商:我們那邊也是三元多不到四元。
姜在漲,白菜菜價如何?
劉存領(北京新發地市場蔬菜批發商):前幾年要是這個季節,我們都去山東往這邊(北京)拉,現在一般就是山東的往回拉,價格就調上去了。(白菜)比往年一斤貴一毛至一毛五。
采購者:(菜價)接受不了,太貴了。
菜賤傷農,菜貴民怨,如果平抑蔬菜價格?農超對接,直采直銷是我國近幾年平抑市場菜價的主要模式,而從2011年開始,廣東省平價超市試點的建立,進一步豐富了保障百姓菜籃子價格的手段。
菜販:這里的價格都要比周邊市場便宜,(便宜)三角到五角。
市民:生菜,包括辣椒,這些普通的菜,葉菜類的東西,蘿卜,價格就比以前明顯便宜些。
平價超市,平價的秘密就是減少了流通環節產銷對接,減低攤位費,讓蔬菜直接進市場和超市。在傳統銷售模式下,蔬菜的生產,運輸,銷售環節加價幅度一般為150%至250%,而平價直銷店可使其下降到50%左右。發改委數據顯示,截止今年8月底,全國各地已建成各種類型的平價蔬菜商1.1萬家。
袁軍寶:蔬菜從地頭到餐桌層層加價 “批發加一毛,零售加一塊”已是普遍現象
(新華社記者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