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②:一家人在一起包包子。
圖③:宜春大包子。
圖④:山東一家老字號包子店。
圖⑤:灌湯包。
最近全國掀起了一陣“包子熱”,其實全國各地的包子各有其特色,下面就來一個個“品嘗”一下吧。
上海小籠包
薄皮多汁吹彈可破
朋友新近自北方來滬,受近期大熱的慶豐包子誘惑,跑去店里一解思鄉(xiāng)之情。包子上桌,人卻迷惘了——荸薺大小、熱氣騰騰、薄皮多汁、吹彈可破……對,這就是上海的包子,同樣名聲在外的南翔小籠!
說起來,上海不是沒有發(fā)面大包,不過,那大多分布于便利店、路邊攤,供人拿在手頭快速填飽肚子,真正能“登堂入殿”的包子,唯有小籠、生煎。與上海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相符,上海的小籠包同樣精致,小籠包的皮是用不發(fā)酵的精面粉搟制而成,餡料更花工夫,上好的夾心腿肉拌入肉皮凍吊鮮。包制過程顯得有點不可思議,餡心看上去比面皮還要大上一倍,講究的人家,還會細細捏出16個褶子,個個均勻清晰。
吃小籠還需要點技術(shù),新鮮的汁水是其精髓,一是不要浪費,二是小心噴濺,你可以先蘸點姜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再小心地在半透明的皮子底邊上咬破一小口,吮吸兩口汁水后,將小籠入口咀嚼品味。
著名的南翔小籠,是上海嘉定南翔鎮(zhèn)的傳統(tǒng)名小吃,起始于清代同治,已有100多年歷史,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深受國內(nèi)外食客歡迎。
廣東叉燒包
大肚收篤高身雀籠
如果第一次吃,習慣北方面食的人不一定會喜歡叉燒包,肉餡甜甜咸咸有些不明究竟,厚厚的面皮更松松軟軟像面包。但一旦你習慣了粵式早茶,就會驀然發(fā)現(xiàn),這叉燒包是早茶的套件,一盅兩件,配上籠叉燒包,一碟鳳爪,就像平實而多滋味的廣州城。
叉燒包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飲茶時必備。據(jù)說傳統(tǒng)的叉燒包是有標準的——形若高身雀籠,大肚收篤,爆口微露餡。
形象地說,叉燒包就是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面皮內(nèi)包入叉燒肉餡,就是將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diào)味成為餡料,面皮是將北方常用的發(fā)酵面團略微改進。包的時候捏成雀籠形,因為發(fā)酵適當,蒸熟后包子頂部自然開裂,比一般的北方包子小,約為直徑5厘米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采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后軟滑剛好,稍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fā)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wǎng)絡(luò)信息轉(zhuǎn)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