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0份云南農作物老品種靜靜地躺在零下10℃冷庫里,它們在等待,等待育種專家將它們的優良基因挑選出來培育高產、抗病新品種,從而讓市民吃得更好。
這是位于昆明市小菜園立交橋附近的一處地方,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的院子里。伍少云研究員用鑰匙打開了房間的防盜門,進去后發現里面還有一扇厚重的金屬門,這里就是云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基因庫了。
一份水稻種子被送過來后,先要進干燥房,把體內的水分從10%~12%蒸發到7%~8%因為水分每少一個百分點,理論上保存年限就可以翻一番。大概一兩個星期后,種子脫水完畢,就被放在密的封鋁萡袋內,然后把空氣抽走,接著送到冷庫里,長眠于零下10℃的低溫中。伍少云說:"這個庫只是一個中期庫,保存年限在10年~15年。國家建有長期庫,收集保存有全國各地的農作物種質資源。"
目前,庫里面躺著25000份從云南各村落收集來的農作物種子,其中,水稻有8000多份,麥類約1500份,雜糧約1000份,紅花約3000~4000份,其他還有玉米、蔬菜、油菜等農作物的種子。
種子躺在冷庫里不是閑著沒事,不是白白耗費電力,它們時時等待育種專家的青睞。當有育種專家需要它們體內的某些抗病、高產、營養素含量高等基因時,就會來和冷庫討要一部分種子,把這些種子作為"父親"或者"母親"同其他品種進行雜交,從而選育出更加高產、高營養、抗病的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出新品種后,就進行推廣,賣給農戶種植,最終作為糧食進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本報記者 楊質高(語蝶)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