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要求,4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布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為每噸19800元。
據發改委網站信息顯示,實行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后,取消臨時收儲政策,生產者按市場價格出售棉花。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等因素,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目標價格制度會使棉花越來越接近市場價格與國際接軌,但同時也要制定好補貼細則,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國內外棉價倒掛
2011年9月開始實行的棉花臨時收儲制度,為何在實施3年后退出?據了解,當時是為應對暴跌的棉價,建立了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國家以每噸1.98萬元的價格收儲皮棉,托市效果當即顯現。
而此后卻弊端顯露,臨時收儲制度一直左右我國棉花價格,使之與市場價格倒掛。“目前每噸棉花,國內大概是19000元人民幣,比國際市場高出大約4000塊錢。”農業部副部長牛盾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盡管如此,棉價差還是吞噬著中國棉紡織企業的利潤空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紡織業用棉僅為810萬噸,有200萬噸的缺口是依靠進口棉紗或化纖替代來彌補。
“這相當于全國8%的紡織產能在不公平競爭中被閑置,一大批紗廠不得不關停。”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文英說。
在中國棉價相對國際市場較高的同時,中國棉價自身卻較往年持續下跌。數據顯示,鄭棉期貨1405合約2013年5月3日的每噸21855元,到了上周末則收在每噸18295元,跌幅達到了16%.
試點目標價格改革
發改委網站信息顯示,目標價格按照生產成本加基本收益確定,是在市場形成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利益的一項農業支持政策。
“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的發布,對棉農來說是個好消息。”新疆農資集團棉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國慶表示,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給棉農補貼,以保護棉農棉花種植基本收益。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