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季度,山東晨曦、昌華等部分貿易商對國際糧商丸紅多船大豆違約事件引來業內側目。這是自2004年芝加哥期貨市場“逼倉”中國以來國內大豆進口企業面臨的又一次大規模違約、“洗船”事件。
十年之前,大豆風波敲響定價權缺失警鐘;十年之后,國際資金“逼倉”再度拷問中國貿易安全。這不禁發人深省:中國大豆進口商還要被動挨打多久?
悲劇重演還原美國基金逼倉路徑
今年以來,受美國大豆庫存緊張等因素影響,芝加哥大豆價格大幅上漲,美國大豆到岸成本由每噸4100元上漲至4月底的超過4500元,南美大豆從3800元上漲至4200元。但同期國內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持續走低,由年初的每噸4200元降至4月的3950元。
“國內大豆行情低迷主要受下游飼料、養殖等行業不景氣所限,禽流感和養殖業虧損打壓了國內豆粕需求,豆粕價格已明顯低于成本價,豆油價格也維持低位。一方面是下游需求的低迷,一方面是上游原料的持續上漲,大豆加工企業今年以來日子很難過。”曾在山東某油企擔任總監的郭先生表示。
2014年4月中旬,由于國內大豆加工出現虧損,難以從銀行開出信用證,中國大豆貿易融資企業對國際糧商出現違約,從規模來看,多位市場人士表示,目前大豆貿易融資企業的訂單、船期已到、尚未開立信用證而涉及違約的約有30余條船,200萬噸大豆。
由于這些大豆還沒有點價,若不違約,按照目前的cbot大豆價格點價,目前每噸大豆虧損500元左右(進口大豆分銷價與到岸完稅價之差),每船大豆虧損3000萬元人民幣;如果違約,則會損失訂立合同已支付的每船800萬至1500萬元的訂金,還會面臨大豆出口商的起訴和以后進行國際大豆貿易的障礙。
我國大豆融資進口企業之所以做出違約這種對商譽和國際市場均會產生極大負面影響的選擇,主要是由于面臨著買進即虧損的無奈現實。而這一現實形成的直接誘因又在于國際大豆的定價話語權集中在美國cme,在美國農業部數據的支持下,國際基金拉臺cbot期貨價格對國內進口企業進行逼倉。
從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的持倉數據看,自2月開始,cbot大豆期貨凈多持倉一直攀升,至cbot大豆主力合約2月漲幅逾11%。與此同時,我國大豆港口庫存卻不斷增加,當前我國大豆港口庫存約700萬噸,未來幾月可能超過800萬噸,超出合理庫存60%以上。
“cbot市場以美國為中心反映市場,國內大豆基本面變化情況在這里被‘選擇性’忽視。美豆庫存緊張且中國油廠大豆未點價,基金多單大舉進入,目的是逼中國油廠高價點豆。”長江期貨分析師韋蕾分析稱。
在2013年第三、四季度,中國大豆壓榨行業壓榨利潤由上半年的虧損嚴重轉向了利潤豐厚的狀態,同時,2012年的美國大豆欠產導致大豆2013/14年度庫存使用比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且不能有效恢復,為了防止大豆供給不足,中國買家在豐厚利潤的吸引下加大了美國大豆的進口力度,進口數量高于去年同期且高于實際需求。
“由于前期集體看空美盤,國內大豆進口企業有不少訂單沒有點價。”郭先生表示。
令未點價企業措手不及的是,隨著船期鄰近,cbot大豆價格不斷上漲。
和十年前一樣,這次美國基金逼倉的背后同樣有美國農業部的身影。2014年3月31日,美國農業部季度庫存報告顯示,截至3月1日美國大豆庫存降至9.923億蒲式耳(約合2682萬噸),為2004年以來最低。美豆庫存低加上市場對厄爾尼諾現象對南美大豆產量下降的炒作,cbot大豆合約價格自去年8月的1212.8元/蒲式耳持續上漲至今年4月末的1530.8元/蒲式耳,漲幅逾26%。
在目前大豆壓榨巨虧的情況下,大豆貿易和壓榨企業均希望能推遲船期或洗船——即通過與賣家貿易商協商將進口大豆轉賣。
“洗船發生在2014年度第一季度,中國大豆壓榨行業普遍存在的情況,許多家企業都在盡可能地洗船,因為按照目前的價格進口大豆虧損比較嚴重。”據國際糧商路易達孚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國內需求不振,油粕價格低迷,今年中國進口商“洗船”的行為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洗船的費用大概十幾美元/噸,而今年1月開始壓榨虧損在四十美元/噸并不斷走高。但洗船需要對手方,美國等其他國家需求有限,美國能接受的洗船量大約只有100多萬噸。中紡糧油負責人表示,中糧和益海將一些進口大豆轉賣到了歐洲。
而進行大豆貿易融資的企業,因為虧損狀態下大豆壓榨行業普遍對大豆需求不佳,從而很難找到買家,因此也就很難再像前幾年那樣快速的回收資金流,所以在資金緊張和買家難尋的背景下也開始洗船。但由于貿易商相對實體企業而言抵抗風險能力較差,最后因銀行對“大豆貿易融資的企業”停開信用證,在洗船的基礎上進一步選擇了影響信譽的“違約”。
話語權旁失國內企業境外暴露底線
如此大規模的進口大豆違約事件,令許多親歷過的、耳聞過的業內、非業內人士紛紛將思緒與2004年那一次大豆違約事件聯系起來。
2003年8月,美國農業部以天氣影響為由,對大豆月度供需報告作出重大調整,將大豆庫存數據調整到20多年來的低點。于是,cbot大豆價格從2003年8月時的最低點約540美分,一路漲至2004年4月初的約1060美分,創下近30年來新高。
2004年初,一些國內大豆企業高調進行百萬噸大豆大采購,而更多中國壓榨企業在擔心價格繼續上漲的恐慌心理作用下,紛紛加大采購力度。2004年初,在美國“搶購”了800多萬噸大豆,折合平均價格在人民幣4300元/噸的高價。
但隨后,2004年4月開始,國際大豆價格快速回落,跌幅近50%。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由原先的贏利變為全行業虧損,無奈采取了違約行為。
在2004年大豆危機中,國內壓榨企業損失慘重,大量企業停產甚至倒閉。而四大跨國糧商adm、cargill、bunge、達夫等則趁機進場收購或參股了我國70%以上的停工或倒閉企業,一舉完成了對中國內地市場的布局,2006年4月,外商獨資或參股企業占中國60%左右的大豆實際壓榨量。
2014年,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而與2004年不同的是,當時國內大豆壓榨企業采用的都是“一口價”定價模式,即簽訂采購合約時便確定交易價格,這種模式下,大豆價格上漲后回落將導致高位接貨的企業陷入虧損境地。
而近年來,“一口價”定價模式逐步為美國糧商主導的‘期貨價格+升貼水’的基差定價模式所取代,也即進口商在簽訂大豆進口合同時,并不直接確定大豆價格,而是與出口貿易商確定將cbot某月大豆合約作為標的合約,約定未來以該合約的期貨價格為合同基礎價格,然后加上一個升貼水價格,在裝運貨物前確定標的合約計價日期進行“點價”結算。
這種模式下,對進口方最為不利的局面就是豆價先跌后漲,如果進口方在低位沒有點價或不反向進行期貨套保鎖定成本,最后會被迫在高位點價結算。
和十年前不同的是,在定價模式改變的背景下,此次美豆價格從先漲后跌改為先跌后漲。
而美國基金之所以敢逼倉,最大的底氣還是因為跨國糧商對中國買家情況的了如指掌,清楚地知道中國買家在近月合約上有大量未點價盤。
據永安期貨農產品部部長侯健介紹,國內大豆進口除個別大型企業和外資、合資企業之外,大多數企業直接或間接通過國際糧商進口(2011年通過國際糧商的進口量占70%左右),在國內企業缺乏議價能力的情況下,造成進口數量越多、進口依存度越高、國際大豆價格對國內大豆價格影響力越強的局面。
同時,目前國內期貨公司尚未走出去,中國買家普遍通過在國際糧商在cbot進行期貨頭寸點價,國際糧商可以輕易掌握中國買家的已點價頭寸和未點價頭寸情況,使海外資金有天然優勢進行逼倉。
國內一家大型進口商內部人士孟先生對記者表示自己對此就曾有切身體會。“我們剛剛簽完合同,價格很快就拉上來,感覺不對勁,便趕緊點價,以免價格拉得更高,虧損更大。”
此外,國際上adm、cargill、bunge、達夫等國際糧商壟斷了全球的大豆貿易,這些企業普遍具有強大的研究團隊和數據搜集整理能力,也有著完善數據整理體系和悠久的數據搜集整理歷史。
從南北美大豆的生長情況,單產,產量,出口、誰家進口、每家進口多少,各港口出口情況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可謂是十分的全面和詳細。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