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一個清晨,安徽廬江湯池鎮馬槽村細雨綿綿,層層梯田般的茶園,由山腳一直延伸到云霧之中。細雨中,采茶人若隱若現。
今天村里要舉辦一年一度的茶文化旅游節。據說,從合肥和淮南方向來的游客有300多人,參加采茶體驗游活動。
之前,就有游客打電話預訂了王自勤的“農家樂”午餐,并要求是當地的新鮮山貨。一大早他就忙著上山采摘最新鮮的時令蔬菜和春筍。
47歲的王自勤自小生長在大山里,從前與先輩們一樣是個地道的茶農,一年到頭伺候著家中的6畝茶園。由于交通不便,茶葉也賣不上好價錢,全家人也就是個吃飽肚子。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家里經濟越發緊張,無奈只好外出打工。然而,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
2009年,家鄉的公路開通了,與外界交往方便快捷了,地方政府引導茶農將茶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大力發展旅游業。外表憨厚、頭腦靈活的王自勤回到家,把老房子進行了翻修,自己建了個“九福農家樂”餐館,食材都是自家房前屋后、山上田園的山珍果蔬。菜肴雖然是“土”了點,但是游客特別喜歡。
王自勤一邊搞餐飲,一邊賣茶葉等土特產。他說他的“農家樂”待客用的茶葉都是自家茶園種植的,自己采摘,自家烘制。6畝地茶園一般可以制50多斤茶葉,市場價在兩三萬元,但他不賣,除了自家人喝和贈送親朋好友外,還要滿足自家的“農家樂”需要。
“自從發展旅游,我們這里人氣旺了,茶葉和山里的土特產,農家養殖的雞鴨鵝,田里種植的高山蔬菜都值錢了。旅游讓我們富了起來!”王自勤的妻子王秀娟快人快語地向記者介紹起來。
她說,整個馬槽村祖祖輩輩都是茶農,一般的家庭都有幾畝茶園,多的一家有十幾畝茶園。從前,雖然茶葉出自高山云霧間,茶的品質非常好,但不出名、不值錢,茶農日子過得清貧。自從旅游發展起來后,來旅游的人多了,茶葉就出了名,也值錢了。0.5公斤高檔茶葉價格在2000多元,中檔的茶葉也值1000多元,就連最普通的茶葉也在四五百元0.5公斤,有時還供不應求。這真是茶葉插上旅游的翅膀后身價百倍。
王秀娟說,托旅游的福氣,他們家這幾年日子越來越紅火。每年經濟純收入在十幾萬元,蓋起了新房子,與城里人一樣,有車,家用電器現代化、智能化。
“現在茶農們盼著我們能天天辦旅游節呢!”某公司老總趙玉貴說。他2008年成立了茶業公司,采取“公司+農戶+旅游”的方式,擁有6萬畝茶園經營權,年銷售近5000萬元,茶農按標準生產、采摘茶葉,公司負責按合同收購鮮茶,然后加工制作銷售全國。
他說,從前只是種茶、制茶、賣茶,形式很單一。現在將茶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展現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里的山、水、茶園是旅游觀光景點,上茶園采茶是登山、旅游體驗活動;制茶、品茶是修身養性的悟道歷程。
圍繞茶文化與旅游深度結合,2012年趙玉貴辦起了“農家樂”,吃住游購“一條龍“。每年吸引著1萬多人次游客,年收入500多萬元。城市里的游客來到這里,呼吸新鮮空氣,觀賞茶園風光,體驗采茶樂趣,品茗山茶幽香,品嘗山野土菜,悟道人間萬物,其樂融融,在品游之中,展現旅游的文化真諦。
“采茶旅游體驗活動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缺少采茶工的難題”。采茶是累活,細活,季節活。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采茶動作慢、出產低,有時一場春雨一日陽光,茶葉就冒很高了,如果不及時采摘,茶葉就失去了價值。每年茶季,采茶工成了最大難題。但是,開展采茶旅游體驗游活動后,即快樂了游客,又幫助茶農解決了缺少采茶工的難題。趙玉貴說。
來源:中國旅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