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1元1個 香蕉1斤1.5元 90%顧客是學生
無名水果店一天賣幾千斤
每天下午5點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校區邊的津發小區里,一間沒有名字的水果店門前總會有學生排起長隊,隊伍一般延續到晚上9點。店里多種水果一兩塊錢論斤賣,有些甚至低于進價,價格實惠品質穩定,讓水果店的名聲在同學間口口相傳。
這也正對了店主薄利多銷的心思。學校旁穩定的人流量加上相對低廉的開店成本,讓平價水果成為可能。
開店5年來,越來越多的穩定“生源”形成了良性循環,店主“想讓孩子們都能吃上水果”的愿望得以實現。
無名水果店日均成交量900單以上
12月15日臨近中午,洪山區濟世路旁的財大球類運動館在冬日暖陽下愈發明亮。穿過運動館對面津發小區的鐵門,小區內的水果店前人流不息。
蜜桔1元1斤,碭山梨1元1斤,蘋果10元6斤……白色的紙箱殼上用黑筆寫上大大的標簽,標簽下滿箱的黃橙紅果更顯鮮艷。
水果店由4間門鋪組成。第一間里擺放的水果大多1元1斤,相隔十多米的兩間相連設有收銀臺,第四間作為倉庫和收銀臺又隔出10多米。
顧客們自顧拿起果堆邊的塑料袋,挑選裝袋到收銀臺結賬。老板娘坐在收銀臺后,懷中抱著5個月大的女娃,一邊逗孩子哄笑一邊幫顧客稱重水果。
“老板一早就出門進貨了,下午才能回來。”老板娘笑著說,不少學生都是店里的熟客,趁買水果的空當與老板娘拉拉家常,逗逗女娃。
老板娘姓張,一年前,店里生意忙不過來,她將弟弟小張也拉來幫忙。進貨、理貨、收銀,三人圍著水果店從早上8點開門忙活到晚上11點關門。一年到頭僅春節期間休息十多天。
一旁,小張往返于倉庫和門鋪之間,不停將成箱的水果拆封碼好。
“店子沒有名字也不需要名字,一天隨隨便便賣幾千斤”,小張有些驕傲,在線支付顯示店里的日均成交量在900單以上,有時候遇上顧客高峰,光是稱重結賬就要連續忙活兩個小時。
水果讓利賣,讓學生都能吃得上
下午2點多,一輛棕色面包車駛入小區,車身側面泛著泥白,車頂用寬膠帶綁著一排水果箱,車里更是被水果塞得滿滿當當。34歲的湖南益陽人盧仕堅下車,撥了撥雜亂的頭發,開始從車廂中卸貨。
盧仕堅介紹,來武漢十多年了,早先和父母在洪山廣場開便利店,后來周邊改造老人回了老家,他和妻子看中武漢的發展勢頭,決定留在武漢賣水果。開店初始一天毛收入只有一兩百,經營兩年多后生意慢慢好了起來。
現在店里共有六七十種水果,但不賣甘蔗和菠蘿,盧仕堅說,因為這兩樣需要加工,顧客等不起。前兩年,他光削菠蘿皮就要從早上忙到晚上。
每天早上7點,盧仕堅都要開車去白沙洲大市場進貨忙活大半天,進貨前他總會先嘗一下。
店里的水果有的是按進價賣,有的是賠著賣,他從身上羽絨服中抽出幾根外露的羽絨,說“像砂糖橘,外面賣6.5元/斤,我這賣半價。有時候做生意,光想著利潤就做不好”。
“有些學生沒什么錢,我就進一些稍微小一點的水果,讓所有人都能吃得起。”開店至今,盧仕堅一直堅持低價足稱。學校邊的租金便宜,客源穩定,自家店又沒有人工成本,這些外面的水果超市學不來。低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水果銷得快就新鮮,損耗也小。
他說,90%的顧客都是學生,學生的花銷大部分來自父母,花錢的地方又多,這種堅持就是為了讓學生們能長期消費得起水果。
小店將搬家,希望開進校園里
“香蕉放不了太久,別買太多。”“別買橙子買砂糖橘,我剛進的,特甜!”
盧仕堅邊清貨邊指點客人。
津發小區居民徐先生說,水果店老板為人實在,水果足斤足兩,小區居民路過時總忍不住買點。
讀研二的李同學說,水果店在學校里頗有名氣,老板人也好,每次買完還總會送點水果。
盧仕堅說,顧客里不僅回頭客多,而且素質都蠻高。學生們知道店里利潤低,每次付款從不抹零頭,有的孩子忘了付賬,第二天就會補上。所以他對顧客們的光顧很感恩。想著馬上寒假,他買了1萬多斤柚子,準備全部送給顧客們。
“老板,什么時候搬家?”有客人問,盧仕堅解釋,津發小區入口大約兩個多月前設立了刷卡門禁,車行道也安裝了道閘。有些學生為了買水果要跟著小區居民進門等半天,有些學生跟著車進小區怕他們被道閘打到,所以想著給店子換個地方。
“想把店子開到學校去,這樣同學們買起來就更方便了”, 盧仕堅說。
文圖/記者戴旻陽
來源:武漢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