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口水門”再引熱議,有人力挺“食安封簽”入法,有些店家大量封簽堆著積灰,專家表示——
推動“食安封簽”入法前,可通過試錯找問題答案
今年10月,網上流傳一則自拍視頻,一名外賣小哥因與顧客有矛盾向餐食中吐口水。網友通過視頻中出現的一張收銀單據,得知事發地在上海漕溪北路附近。后經調查,該外賣員并非某外賣送餐平臺配送員,而是商家自行聯系的順豐快遞員。事發后,該快遞員被永久封號。
這不是外賣行業首次出現類似問題。2018年12月,有上海市民反映,路經浦東新區楊思路時,看到一名美團騎手將外賣灑在地上后又撿起來,繼續配送;同月,有市民反映,在餓了么平臺上訂餐,送來后發現一張送餐紙混在湯料中……這些問題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有沒有辦法讓外賣在送餐過程中完好無損?是否能讓消費者收到外賣時可確認餐食是否被動過手腳?
上海從2018年起逐步試點外賣“食安封簽”,今年下半年以來進入推廣加速期。但為何相關問題仍頻頻發生?是封簽自身有設計缺陷?還是推廣使用過程中發生了問題?記者為此走訪食品監管部門、外賣送餐平臺、法律專家等多個領域相關人士。
能快速明確責任進行追溯
今年向餐飲商戶發放500萬個“食安封簽”,長條形粘紙主要用于塑料袋,圓形粘紙主要用于紙袋。
所謂“食安封簽”,是指為保證食品安全,防止外賣食品外包裝在配送過程中被拆啟所用的一次性封口包裝件。“食安封簽”均為一次性用品,一旦被外力破壞便不可復原,消費者可據此判斷外賣在送達前有沒有被拆封。
對于“食安封簽”的作用,記者采訪的大多數人表示認可。美團點評政府事務華東區副總監王斌表示,過去,面對外賣異物的責任歸屬,商戶和送餐員常扯皮。有時,商戶和送餐員還會認為是消費者收到外賣后從中作梗,想借機索賠。設置“食安封簽”后,送餐員、消費者在接餐時均可確認外賣有無問題,一旦發現問題,責任能快速明確和追溯。一名王姓“餓了么”騎手說,“食安封簽”既能保護消費者,也能保護騎手。有一次,客戶反映少了一塊炸豬排,好在外賣送到時袋口的“食安封簽”完好無損,這就證明不是騎手“偷吃”,而是商戶打包時漏了。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今年8月宣布加大“食安封簽”推廣力度,以美團外賣和餓了么兩大外賣送餐平臺為主要渠道,今年向餐飲商戶發放500萬個“食安封簽”。全面試點推廣的“食安封簽”主要有兩種樣式:長條形的粘紙主要用于塑料袋,圓形的粘紙主要用于紙袋。
根據不同印刷內容,“食安封簽”可分4種版本:一是商家個性版,如肯德基等企業自行設計的“食安封簽”;二是送餐平臺通用版,由餓了么、美團等平臺設計統一樣式,供在線商戶使用;三是商戶定制版,由送餐平臺設計基本樣式,再由商戶添入個性要素;四是公益宣傳版,由上海市食藥安辦、上海市市場監管局設計、免費發放,這種“食安封簽”上印有“買安全外賣 看食安封簽”等字樣。
成本增加可能轉嫁消費者
餓了么和美團兩大平臺均回應將加強告知和宣傳,嚴禁商戶借食品安全名義向消費者收取額外費用。
“食安封簽”雖好,也有業內人士存疑:在沒有任何規定強制使用的前提下,等500萬個免費“食安封簽”用完后,送餐平臺或在線商戶是否有動力持續用?
餓了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內部人士坦言,對于政府部門倡議,平臺積極響應,主動采購了一大批“食安封簽”并免費派送給在線商戶使用,但不少商戶并不領情,任由這些“食安封簽”堆在店里積灰。
談及原因,許多商戶抱怨每天燒菜、打包外賣已經忙得不可開交,放一個“食安封簽”看似輕松,但感覺多此一舉,畢竟這不是強制要做的。
“食安封簽”在基層遇冷,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成本。王斌透露,如果“食安封簽”的成本完全由在線商戶負擔,單個成本將隨采購量多寡浮動,“假設一次采購十幾萬個,平均每個成本可降至0.03元左右;采購量很少的話,單個成本可能超過0.1元。”
記者算了筆賬,假設一家平臺在線商戶日均送餐量200單,且每單打包時都會用一個“食安封簽”,那么1年需采購7.3萬個“食安封簽”,如按0.03元/個計,1年要為“食安封簽”支出2190元。如果商戶為難,那么外賣送餐平臺會不會“埋單”?按照餓了么、美團目前在上海的日均送餐量,假設每單都要用一個“食安封簽”,成本按0.03元/個計,則年支出約為2190萬元。
假設商戶或平臺承擔了“食安封簽”成本,會不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對此,餓了么和美團方面均回應稱,平臺無任何允許商戶向消費者收取“食安封簽”費用的設置,日后也會加強告知和宣傳,嚴禁商戶借食品安全名義向消費者收取額外費用。不過,據記者了解,許多商戶仍可通過菜品漲價方式來“彌補”成本。若平臺詢問,他們可把原料、人力等成本上漲作為應對理由。
現階段并不是立法好時機
“食安封簽”是有利于食品安全的好事,但誕生時間很短,許多問題需不斷試錯才能有逐漸清晰的答案。
不少消費者會有疑問:如果“食安封簽”是個好辦法,為何不在全市范圍內要求所有外賣強制執行?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說,目前,尚無一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或標準提及“食安封簽”問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外賣送餐被二次污染、人為污染就是一個新問題。法律法規或標準,尚來不及將此納入其中。因此,一定要將“食安封簽”入法或建立相關標準,對企業和商戶來說,投放和使用“食安封簽”才會有可操作性。
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仲徐惠透露,應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之邀,他們正在起草《外賣食品消費糾紛解決指南》,這是一個類似于行業自律規范的指導性文件,鼓勵外賣食品消費過程中的參與人員協商約定使用該指南,確定彼此的民事權利義務。
上述草案中就有相當部分的條款涉及“食安封簽”,比如明確消費者因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餐飲服務提供者、配送人員不規范使用食品安全封簽受到損害的,可向相關責任方請求賠償損失;又比如,食品安全封簽在消費者簽收前已經被破壞的,消費者可選擇無條件退貨等。
“相比法律法規或標準,指南只是一種指導性文件,沒有強大的約束力,但立法是有過程的,我們希望拋磚引玉,為將來的立法環節提供一定的參考。”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食品協調處副處長陳艷表示。
“最好是立法明確,但現階段沒有立法,不能代表這件事情就沒有做的必要。”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全弟認為,“食安封簽”的確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平臺和商戶應當從全局考慮好好算這筆賬。是省這些錢,等到發生問題無法明確責任,導致消費糾紛遲遲無法解決,進而影響商譽劃算;還是花這筆錢,讓消費者放心地享用外賣,進而增進品牌形象劃算?答案不言而喻。
但對此也有不同聲音。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認為,“食安封簽”本身是件利于促進社會食品安全信心的好事,但現階段并不是急著立法的好時候。
唐健盛表示,“食安封簽”從誕生至今只有很短時間,許多問題需要通過不斷試錯才能有逐漸清晰的答案。比如,目前什么是“食安封簽”都沒有明確界定,有些商戶使用的訂書釘、透明膠等算不算簡易版“食安封簽”?又比如通過“食安封簽”是否完好,就真的能清晰界定外賣中異物的責任歸屬?假如“食安封簽”被破壞過但又有人換了個新的呢?又或者餐食本身沒有食品安全問題,只是“食安封簽”在不可抗力下壞了呢?……
在動用立法資源之前,這些都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來源:解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