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是百合科的一種蔬菜。跟其他蔬菜差不多,洋蔥也可以給人體提供很多營養成分,比如,洋蔥中含有比較豐富的膳食纖維,每100克鮮洋蔥中大約有1.7克膳食纖維和1克蛋白質,而脂肪只有0.1克,算是相當不錯了。 此外,還有許多酚類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活性成分,也算是一種不錯的蔬菜。不過洋蔥通常是作為一種調味蔬菜使用,吃的并不多,它對人體的營養貢獻就比較小了。
之所以說洋蔥能預防感冒,主要理由是說洋蔥可以吸附環境中的感冒病菌,切開的洋蔥放房間里變黑就是因為吸附了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這是真的嗎?
其實,科學家從來沒有證實過洋蔥可以像磁鐵一樣“吸附”空氣中的細菌或者病毒。這個說法之所以流行,最早可追溯到14世紀。當時黑死病在歐洲肆虐,人們相信在房間中擺放一個洋蔥可以抵御黑死病,因為洋蔥可以把空氣中的瘟疫“帶走”。當時的人們相信導致瘟疫的是瘴氣——一種有毒的煙霧,于是他們采用了很多方法來對抗瘴氣,包括強烈的氣味和噪音。考慮到當時人們的知識水平,人們相信像洋蔥這種能散發出強烈氣味的東西可以“吸附”致命的瘴氣就不足為奇了。后來這個流言又有了很多變體,例如切成片的洋蔥放在屋子里可以防感冒等,并一直流傳至今。
不過,洋蔥并不能像磁鐵一樣“吸附”空氣中的細菌或者病毒,而且,也沒有食物會主動吸附病菌。
首先,細菌的移動能力非常弱。它們通常會隨著微小的水滴到處傳播,比如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霉菌可以依靠風力來傳播它們的孢子,但是細菌通常生長在潮濕環境中。細菌的菌落一般都是粘糊糊的,因此對細菌來說,直接通過空氣傳播是十分困難的。其次,如果洋蔥真的能夠發揮細菌磁鐵的作用,那么洋蔥在醫學領域就會有非常大的作用,不過目前為止洋蔥并未在醫療上有任何類似的應用。
實際上,洋蔥能夠吸附流感病毒是毫無根據的,病毒需要寄主才可以增殖,它們在寄主體外根本不可能移動、穿過房間。所以無論是把切開的、剝皮的還是完整的洋蔥放在房間中,都不能起到預防感冒或者流感的作用。
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兩季一直都是流感的高發季節。預防流感靠譜的預防方法,還是勤洗手和遠離感冒或流感患者,防止被病毒感染。
流言中說,把洋蔥兩頭切掉放著第二天會變黑,這是洋蔥吸附細菌和病毒的表現。其實,這跟病毒和細菌完全沒有關系,而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食物化學反應——酶促褐變。所謂酶促褐變,是指植物細胞中的酚酶與酚類物質接觸而發生氧化反應,繼而發生褐變。
洋蔥切開后完整的細胞被破壞,于是所有物質都混在一起,其中就包括酚酶和多酚類物質。與此同時,因為細胞被破壞,這些物質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就變成了褐色。
酶促褐變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非常常見。我們買的梨、蘋果等水果碰一下之后就變褐,土豆、山藥、蘋果、梨、桃等切開之后很快變褐,都是“酶促褐變”造成的。
來源: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