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記者日前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中央明確,到2020年要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今年至少要創建8000萬畝。據了解,今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將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為確保“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食”,我國從2011年開始創建高標準農田,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已建設高標準農田6.4億畝。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左右,畝均節水24.3%,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也分別減少了13.8%和19.1%。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對此認為,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對于農業現代化和糧食供給意義重大。
黨國英:這個工作目標對農業現代化很有意義,我國耕地數量不算少,但是每畝的產量比農業發達的國家要低,所以提高農田質量,對提高單產,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意義特別大,高標準的糧食作物農田對保證糧食供給意義特別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認為,建立高產穩產田,對我國未來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主動影響深遠。
張曉山:建立高產穩產田,提高農業機械化率,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良種覆蓋面積,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會處于更加主動的地位。
我國現有耕地中,三分之二左右是中低產田,一半以上耕地仍是缺乏灌溉設施的“望天田”。今年將對已建設完的高標準農田全部繪制上圖,實現現代化、信息化管理,真正做到建設一片、收效一片。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22年,我國要確保完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劃定任務。屆時,我國一半左右的耕地將是高標準農田。黨國英認為,要想保質保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決不能忽視對土地的規模化使用。
黨國英:從我調查看,注意土地的規模化使用對提高農田的質量意義特別大,我們訪問農戶的時候,農戶就講如果我可以使用的農田面積很大,那就劃得來。另外,因為很多地是從別人手里租來的,如果地塊租期足夠長,他也愿意投入。所以改變土地制度,特別是促進規模化經營,對調動農民自己整理土地的積極性特別重要。新聞里有報道,安徽亳州,通過土地整理,使耕地增加17%左右,為什么能增加那么多?主要由于原來是小打小鬧,要大范圍的做工作,肯定會調整原來承包地的邊界,這個過程中如果全是小農,調整起來就很麻煩,所以耕作面積越大,規模經營水平越高,農民越有積極性,而且調整土地、整理土地的工作本身也更容易推進。
來源:央廣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