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政府新聞辦、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游廳召開貫徹實施《江西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三年提升計劃》新聞發布會。
記者從會上獲悉,為加強對食品小作坊的監管,解決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1月8日,江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江西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三年提升計劃》,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省政府名義印發實施的有關食品小作坊的文件。
食品小作坊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很多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食品小作坊整體上存在“多、小、散、亂、差”的問題,是長期以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據統計,目前江西省現有食品小作坊1萬多家,從業人員5萬余人,生產加工的主要食品種類為米粉、豆制品、鹵制品、調味面制品等。
近年來,江西省各級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落實屬地監管責任,整頓和規范食品小作坊生產經營秩序,取得了積極的成效。2017年5月啟動了食品小作坊調查摸底和清理登記工作,截至目前共核發《食品小作坊登記證》8329張。同時,加強監管力度,嚴厲查處“黑作坊”,2018年江西省共取締食品小作坊403家,抽檢發現不合格小作坊食品112批次。
據介紹,《江西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三年提升計劃》的出臺,將進一步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促進江西省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計劃按照“清理整治一批、規范發展一批、轉型升級一批”的總體思路,規劃了食品小作坊管理三步走的路徑,采取“整頓、規范、提高”三管齊下的策略,對食品小作坊實行綜合治理。
提升計劃分三年實施:
第一年對食品小作坊開展清理整治。對符合條件的食品小作坊發放登記證,并強化監管,將不符合條件的淘汰出市場,實現登記監管全覆蓋,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食品安全風險。
第二年對食品小作坊進行規范提升。引導其自覺規范生產,提升管理水平,并鼓勵幫扶一部分食品小作坊轉型升級為食品生產企業。
第三年引導食品小作坊集中化、品牌化發展。組織其進入集中加工產業園區統一生產,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一批地方特色品牌,推動食品產業整體提升。
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江西省食品小作坊登記監管全覆蓋,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得到有效落實,整體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誠信體系基本建立,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從整體上提升江西省食品行業的質量安全和社會效益。
來源:央廣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