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將是整個消費端倒逼產業端進行改革、顛覆、創新的時間節點,也將是枸杞產業從價格戰轉向品質戰的關鍵年份,鑒于消費者有消費升級需求,愿意為好枸杞多花錢,目前好枸杞價格已經開始上漲,但漲價僅僅是個開始。
圖片僅供參考與內容無關
市場存在發展空間
有數據顯示,枸杞已成為消費者最愛購買的保健養生食品之一,僅2017年天貓“雙11”頭1小時,阿里健康平臺網售的枸杞就達179噸。
枸杞這個名稱,始見于2000多年前的《詩經》。我國早期的藥用枸杞就是西北地區采集野生枸杞的產品,在秦漢時期的醫藥書籍中已經有藥用枸杞的記載。
1985年版的《中國藥典》明確載明,藥用枸杞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實。規定“全國入藥枸杞子,皆寧產也”。寧夏枸杞藥用記載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將枸杞列為經中上品,其味甘、性平,《本草綱目》也規定藥用枸杞是寧夏枸杞果實。
在中國,枸杞有很多民間叫法,如茍起子、枸杞紅實、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紅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紅耳墜、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等。
枸杞,是現代人養生保健常備的中藥材。枸杞不但口感好吃,健康養生的功效也十分卓越。中醫認為,枸杞,滋陰補腎,提高身體免疫力、擴張血管、更有延年益壽的功用,所以民間常有“四季吃枸杞,可與天地同壽”的說法。
雖然功效不錯,但據了解,幾千年來,中國枸杞產業一直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目前仍處在初級階段,主要以農戶傳統種植加工為主,存在產業集中度不高,加工水平低;消費者認知度較低;枸杞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產業加工鏈短,附加值低等問題。
進入六、七月份以來,枸杞行業迎來了新一輪采摘期。不過,枸杞紅了,許多枸杞的種植戶卻是喜憂參半。
據悉,在國內外市場需求拉動下,我國枸杞種植面積持續增加,除寧夏外,青海、甘肅等省區產量也不斷上升,但品質不高、銷售落后等制約了種植效益的提升。再加上枸杞種植投入高、強度大,有些地方甚至出現農戶忍痛挖樹的情況。
漲價僅是消費升級的開始
當前枸杞產業的發展,必須得有龍頭企業的帶動,枸杞行業也不例外。以寧夏為例,枸杞作為寧夏最靚麗的一張紅色名片,全區年種植面積100萬畝,綜合產值150億元,枸杞產品出口7300多噸,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幾年來,通過百瑞源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寧夏枸杞發展趨勢和前景一路向好。今年從大的方面來看,盡管氣候變化對寧夏枸杞有一些影響,但從總體上看寧夏枸杞種植技術普遍提高,使得寧夏枸杞的品質有所提升,價格有望貴一點。
寧夏枸杞行業現在仍然存在低質低價、同質化的惡性競爭。為了改變質量的參差不齊,寧夏地方政府也開始出手整頓。寧夏自2017年6月1日頒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枸杞》地方質量標準以來,枸杞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價格也較往年有所提高。
消費者有消費升級需求,愿意為好枸杞多花錢,2018年將是整個消費端倒逼產業端進行改革、顛覆、創新的時間節點,也將是枸杞產業從價格戰轉向品質戰的關鍵年份,目前好枸杞價格的漲價僅僅是個開始。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不僅成就了中國當今的全球地位,也催生了全球最大的中產階層。中國新中產階層年齡在25歲到60歲之間,家庭、個人年收入分別在50萬元和30萬元以上的中高層收入者。
隨著新中產這一階級群體日益擴大,當前國內市場已迎來新一輪的消費升級。價格已不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重點,是否擁有良好的品質和消費體驗才是決定購買的關鍵因素。買枸杞就是買健康,消費者當然一定會為高品質的產品買單。
未來雖然美好,現實卻很骨感,枸杞產業的崛起還得需要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擼起袖子加油干”,苦練內功,用更大的視角來看待枸杞產業的發展,擺脫傳統思維,進行顛覆式創新。
在做好枸杞品質的前提下,不斷延伸枸杞產業的鏈條,進行深加工,進入細分市場,把80、90后年輕群體培養成消費人群,讓枸杞產品成為他們的朋友,解決這一群體面臨的痛點問題。只有抓住了年輕一代,枸杞產業才有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中國食品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