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肉膠的時候,網上的賣家告訴我們,市面上很多雞排店的雞排都是用這種肉膠加工而成的。這肉膠的學名叫做轉谷氨酰胺酵素,它的作用是讓不同的蛋白質發生交聯,把它加到零散的碎肉中,就能像膠水那樣把碎肉粘成大塊。通過檢測發現,這些肉膠里都含有重金屬,鉛和汞。其中,鉛的含量為567.2毫克每千克,超出國家標準一毫克每千克,有800多倍。(7月13日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牽動人心。這一方面是因為“民以食為天”,而食品安全不僅關乎肚子能不能吃飽,還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危,讓人豈能不牽腸掛肚?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各種食品負面新聞和聳人聽聞的食品安全謠言不斷流出,讓很多人神經高度緊張,總是以為真的是“狼要來了”,到后來對任何有關食品安全的傳聞都開始“寧信其有”.至此食品安全問題開始成為高度敏感的公共問題與重要社會話題。
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要讓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脫敏”,重塑并鞏固社會的食品安全信心,消除突出存在的“驚弓之鳥”心態。首先當然是要嚴打各類動機不良、制造恐慌的食品安全謠言,如近年來造成惡劣影響的“塑料紫菜”、“棉花肉松餅”、“避孕藥鱔魚”等食品造假謊言,揪出及始作俑者和幕后黑手。尤其是要嚴懲各種編造食品謠言要挾生產企業的無良“黑嘴”.
此外更重要的還是加強源頭治理和綜合防控,從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的生產配制、銷售經營和購買使用各環節進行嚴密監管,對任何食品造假、加毒等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零容忍,嚴查重罰、深挖斷根,力求斬斷整個利益鏈條,力爭除惡務盡。從而不斷改善食品安全環境,逐步修復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監管和食品安全狀況的信任。否則只重視查堵辟謠、安撫承諾或事后“滅火”,終究只能治標不治本。
例如此次曝出的“拼裝雞排”、“變性里脊”事件,可謂再次刷新了人們對食品造假的“三觀”,真是沒有最假,只有更惡和更毒,你讓人們怎能不憤怒,如何不擔憂?要知道,這一次盡管看起來很離譜,但它可不是什么自媒體隨意編造出來的謊話,而是來自于“湖北經視”這樣一家省級媒體的翔實報道,并且相關結論和數據也經過了大學實驗室和專業公司的鑒定驗證,應當說是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可信度的。
那么現在除了譴責商販的無良,人們還想知道這種街頭常見、人們常吃,看似香艷誘人的“烤雞排”、“炸里脊”是怎么一步步被“喂”到人們的嘴里的?除了媒體曝光,誰來幫我們拆穿并擋住這些“毒小吃”的侵襲?
毫無疑問,吃貨們不是食品安全專家,光靠嘴巴鼻子也無法識別哪個有毒哪個有害,必須依靠有關部門的主動“掃街”和全方位的打擊治理。譬如重點針對那些流行、“網紅”吃食,開展經常性的檢查、抽查和檢驗,及時為人們戳穿各種“拼裝”“變性”,亂添加、亂加工的“李鬼”食品的真面目,發布針對性的食品安全預警;消除監管盲區,對街頭小吃進行規范管理,嚴控食品安全標準底線;還有就是要嚴管“亂添加”、“合成肉”的原料和成品銷售源頭尤其是網絡渠道,嚴查食品“黑作坊”,堵住“黑暗加工”和非法添加的流轉通道。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