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廳請客吃飯后,消費者在埋單時有沒有仔細核對過賬單?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覺得此舉顯得摳門兒、丟面子。然而,不好意思細查賬單的心理被一些不誠信的商家鉆了空子,多算進去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的菜錢。近日,福清市民余女士就因“算錯賬”窩了一肚子火。
據余女士介紹,近日,她和幾個朋友去福清某飯店就餐,結賬時,她被告知當晚消費了1500元,余女士沒有當場仔細核對賬單,認為商家結算不會有錯,埋單后便離開了。誰料,等她回家后查看賬單明細,一道108元的荔枝肉引起她的注意,點菜時她對這道荔枝肉印象深刻,菜單上寫明38元一份,怎么會漲了70元?
發現問題后,余女士立即找到商家討要說法。商家解釋說,當時提供的荔枝肉是加大份的,價格沒有標在菜單上,不存在故意多算的情況。
“我在點菜時,并沒有要求商家提供大份的菜品,這明顯是商家隨意加價。”對于商家的這一說法,余女士很是氣憤。由于雙方各執一詞,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余女士向福清市市場監管局投訴。
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接訴后,立即聯系雙方了解情況,在比對了商家的菜單后,證明余女士反映的情況屬實。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明碼標價”規定,商家承認存在過失。經調解,商家向余女士致歉,退還500元作為補償。
消費提醒:
福清市市場監管局提醒消費者,飯后結賬時一定要仔細核對賬單。否則,你可能會因為飯店“算錯賬”而稀里糊涂地成為被宰的“冤大頭”。一些餐館“忽悠”消費者的慣用伎倆有:
1、價格不明。一些餐館在菜單上不標注價格或只標注部分價格,在結賬時胡亂加價。
2、打折門檻。商家宣傳推出打折優惠,但結賬時發現設有諸如“最低消費”“飲料不計入優惠”等門檻,真正能打折的部分很少。
3、渾水摸魚。消費者一般不注意核對賬單,餐館借此故意多收、多算,被消費者發現時就以算錯為由推卸責任。
因此,消費者在餐館點菜前一定要詳細詢問價格和折扣,特別是留意特價菜和海鮮等;在結賬時要看清楚酒水、飲料所消費的數額是否一致,上桌的菜肴與菜單、賬單是否一致。同時要求經營者開具發票,以便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來源:福建法制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