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白羽肉雞的出口事宜,美國近日與中國再起爭端。
5月10日,美國就中國白羽肉雞反傾銷、反補貼措施案(ds427)的執行措施,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項下提出了磋商請求。
據了解,美國在投訴中要求中國向美國雞肉開放市場,特別是在亞洲受到廣泛歡迎的雞爪。據美國農業部統計,美國2015年僅向中國出口了1500萬磅雞肉、火雞肉和雞蛋,而反傾銷關稅開征之前的2009年,美國向中國的出口總量為7.29億磅。
中國為執行世貿裁決多次調整稅率 美國認為“這還不夠”
中國商務部10日在聲明中稱,此前,為執行世貿組織關于美國訴中國白羽肉雞“雙反”措施案的裁決,商務部2013年12月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所適用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進行再調查,并于2014年7月作出再調查裁定,在中美雙方商定的合理期限內完成了執行工作。路透社10日在報道中也印證了這一點。該報道稱,2010年,中國對美國白羽肉雞產品征收最高105.4%的反傾銷稅和最高30.3%的反補貼稅。而2014年,這兩項關稅最高稅率分別降至73.3%和4.2%。但弗羅曼和美國肉雞產業顯然認為“這還不夠”。
“美國這次提出磋商請求,有點‘先禮后兵’的意思,如果磋商成功,可能就不告中國,這是要逼著中國去談的節奏”,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11日對《環球時報》說,中國肉制品市場很大,發展也快,就連澳大利亞官方都說“現在的中國,鐵礦石要得不多了,反而需要更多的牛肉、奶制品”,這是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14億人口每人多吃一頓肉,就是一個巨大、可觀的數字,因此美國非常看重中國肉制品市場。美國《華爾街日報》10日說,中國擴張中的中產階層需要消費更多的蛋白質,可中國卻用關稅阻止美國肉雞廠商有效進入雞肉制品海外最大的市場。該報道的潛臺詞似乎是“這怎么行?”該報同日配發題為“哭泣的雞”的圖片顯示,2009年,美國對華肉雞產品出口量在7億磅上下,到2014年降至2億多磅,2015年中國更因擔心禽流感大幅限制進口美國肉雞制品。
中美肉雞爭端已有7年
肉雞爭論在中美之間已經進行了7年。2009年4月,中國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抗議美國2009財年撥款法案中包含的727條款。而在727條款的框架下,美國能有效地禁止中國禽制品通過任何渠道進入美國。
隨后,中國對進口的美國白羽肉雞啟動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2010年9月,中國商務部先后認定美國白羽肉雞存在補貼和傾銷行為,令中國國內相關產業受到實質損害,因此裁定對美國進口的白羽肉雞征收4%~ 30.3%的反補貼稅,以及50.3%~105.4%的反傾銷稅,期限均為5年。
而到了5年期滿的2015年,中國商務部公告稱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繼續征收反補貼稅。
“中國、美國之間對肉雞的消費偏好是不同,這種不同造成了當年美國廉價雞制品得以沖擊國內市場。”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副研究員郭靜利告訴記者,“中國人愛吃雞爪,美國人則普遍選擇雞胸肉吃,并且在美國大型規模化的飼養模式下,肉雞生產成本極低,截至中國提出雙反調查的2009年,中國市面上接近九成的進口雞肉來自美國。”
參與了此前“雙反”調查的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秘書長馬闖表示,“從2003的非典到2005年的禽流感,中國白羽肉雞產業元氣大傷,2006年整個雞肉進口市場放開,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2009年,大量的進口雞肉使得中國白羽肉雞產業更加疲弱。”
事實上,美國在積極對外銷售白羽肉雞的同時,也利用各種辦法禁止或限制其他國家的雞肉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比如中國肉雞就一直難以進入美國,這幾乎演變成一種“單向貿易”。
中國肉雞產能快速擴大
隨著2010年開始征收反傾銷關稅以來,中國肉雞產業迎來一輪休養生息并蓄勢待發的發展機遇,不過,這種機遇窗口隨著迅速擴張的肉雞產能而再次趨向關閉。
“從過往的情況來看,2008年~ 2012年,每年白羽肉雞的引種增長量大概有3%~5%,中國白羽肉雞市場在這個時期盈利比較穩定。”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白羽肉雞聯盟、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李景輝表示,“由于2011年~2013年引種量均超過10%,致使市場無法承受,從2010年引進祖代白羽肉雞100萬套,到2013年的154萬套,3年間增加50%。其結果是2011年盈利、2012年幾乎不盈利,再發展到2013年以后年年虧損。”
不過,眼下中國肉雞養殖業大概又要迎來一波發展浪潮。國泰君安農業分析師王乾告訴記者,我國的祖代肉雞都引自國外,而現在最大進口地美國出現疫情,由此預計全年引種量僅為均衡水平的30%,這可能導致行業產能大幅收縮。
據了解,由于國內生物育種體系不完善,曾祖代種雞養殖環節缺失,祖代種雞苗依賴國外進口,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等是我國主要供應國。而2015年由于禽流感疫情爆發,美英澳等國的禽類產品(包括種禽)相繼被禁止進口。2016年1~4月,全國累計引種僅2.42萬套。其他可替代供種國,如新西蘭、西班牙、荷蘭等,受制于產能、審批資格等因素,供種能力極為有限。
而在理論上,1套祖代雞可產生5000只肉雛雞,2.42萬套僅意味著1億多只肉雞,對于中國這樣的肉雞消費大國而言,供應量明顯偏少。
“洋快餐、學校工廠食堂等團體消費是白羽肉雞的重要銷售渠道。”王乾說,“現在這種消費在觸底回升。以kfc為例,2016年一季度單店銷售額同比增速為12%,增速環比提升6個百分點。”
美國政府借“雞”發難為哪般?
名為申訴實則另有企圖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據了解,美國在向世貿組織提起的申訴中要求中國向美國雞肉開放市場,特別是對亞洲受到廣泛歡迎的雞爪。據美國農業部統計,美國2015年僅向中國出口了1500萬磅雞肉、火雞肉和雞蛋,而反傾銷關稅開征之前的2009年,美國向中國的出口總量為7.29億磅。
5月11日,中國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表示中方尊重世貿組織裁決,已以符合世貿規則的方式完成了本案執行工作。中方對美方提起“磋商請求”表示遺憾,將根據世貿爭端解決程序予以處理。
英國《金融時報》11日報道稱,美國政府之所以此時“起訴”中國,一方面是受政治因素驅動,另一方面是希望爭取國會在明年奧巴馬離任前批準tpp,這是美國20多年來談判達成的規模最大的貿易協議。
有美國媒體分析稱,美國政府此刻提出申訴還有一個算盤就是阻撓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希望通過這一舉動推遲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時間,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按現行的標準對中國進行反傾銷的調查。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表示,中國肉制品市場很大、發展也快,當前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居民對于肉食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美國非常看重中國肉制品市場。
“美國對中國的一些貿易申訴行為往往是片面強調一點,而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兩國貿易關系。以美國向中國出口雞肉、雞爪等產品為例,美國一直以來從中獲益很多,但卻只是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而片面對待中國,一些本可以依靠協商解決的貿易分歧,卻不積極配合,而是采取強硬的態度制造麻煩。這非常不利于兩國貿易正常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一向恪守世貿規則
在國際貿易中,中國一直是世貿組織規則的遵守者。面對美國之前的眾多無理申訴,中國也是始終堅持在規則范圍內解決問題。專家指出,去年2月11日,美國就中國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和外貿公共服務平臺措施,提起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最終雙方于今年4月14日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并認定這是美國的誤解行為,確認中國政策目標并非為出口企業提供財政支持。
中國堅持以事實為依據采取貿易措施。2014年8月,由于含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種),中國宣布禁止從6家美國肉類加工廠和6家冷庫進口豬肉。此前,萊克多巴胺作為養豬添加劑已遭到將近200個國家禁止。面對事實,美國監管方最初依然選擇反駁,但在去年,還是選擇了配合中國瘦肉精的檢疫條款。
“可以看到,中國對待世貿組織規則的態度是十分認真、負責的,不會像個別國家那樣無端地制造麻煩。中國在履行世貿組織規則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林桂軍說,倒是歐美等國家往往不能正視自身的問題,對于本國沒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往往采取過度保護的措施。
貿易保護終將損人害己
相比于中國的恪守規則,在國際貿易中中國遭受的境遇非常不公。林桂軍指出,貿易保護主義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受害者”,而這一過程中,歐美等國指責中國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例如說中國貿易增長快是因為匯率,那么其他具有相同匯率情況的國家為什么沒有實現這樣的貿易增長;還有說中國對鋼鐵等產業的補貼,事實上中國這些產業具備絕對優勢,根本用不著所謂的補貼。
近日,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6年春季)》指出,當前,一些國家試圖通過貿易限制措施保護國內產業,中國遭遇的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明顯加劇。一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37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加55.6%,特別是鋼鐵行業遭遇多個國家貿易救濟調查。
更有甚者,近日,歐洲議會竟赤裸裸地表明為了貿易保護而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復旦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宋國友表示,歐洲認為如果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他們將喪失一個有效的貿易保護工具。但歐洲要明智地認識到,利用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給歐盟帶來的實際收益充其量每年數億美元,而以破壞中歐正常經貿關系為代價,實際的損害遠不止這點收益。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加里·赫夫鮑爾表示,當前存在一種風險,即中美貿易關系進入一個“極端敵對期”,這對這兩個經濟體來說都是“兇兆”。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