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荷蘭在線中文網8月28日報道,2015年8月24日,德國北部石荷州的奶農開著拖拉機,準備用一周時間縱貫德國,于9月1日抵達慕尼黑。這不是節日游行,而是一次抵制奶價政策的抗議活動。同時,德國下薩克森州和巴登-符騰堡州的抗議活動也已經開始。目前,德國超市出售成品奶的價格是每公斤0.55歐元,而乳制品企業每公斤原奶的收購價不到0.27歐元。就在一年之前,這個數字還是0.37歐元。德國的奶價到底怎么了?
奶價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俄羅斯禁止歐盟乳制品入境,中國人購買德國奶粉的熱潮也正在消減。此外,領先的乳制品工業國的產量激增,2014年,國際市場上約有七千萬噸牛奶沒有消化掉。更重要的原因則是:過往的高奶價。
奶農們曾經享受過每公斤原奶0.4歐元的幸福時光。他們購買更多的奶牛,生產更多的原奶,再賺更多的錢。從單個奶農的角度看,這是符合邏輯的舉動。但是整個市場上的乳制品隨即過剩,如果需求量不增長,價格必然下跌。過去幾年間,德國人對有機奶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有機奶農現在還能用一公斤奶換得0.47歐元,但大多數傳統奶農卻要面臨過山車般的價格走勢。目前,歐盟范圍內的乳制品需求量僅僅提高了兩個百分點,但是德國的供給配額卻高達108%。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歐洲農業迎來“大躍進”,一時間牛奶成海,黃油成山。為了限制瘋狂增長的奶產量,當時的歐洲共同體在1984年引入了牛奶配額制度。每個成員國在配額內出產的牛奶可以按照市場價出售,超出配額的部分必須以更高的價格出售。配額制度原計劃實施五年,但是一延再延,歐盟成立后仍在實施。2000年開始,成員國可以把自己用不了的配額出租給產量大的國家。仍舊超配額生產的成員國必須向歐盟繳納高額的罰金。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何中國人熱捧德國奶粉,一度買空超市貨架時,德國生產商卻遲遲無法增加產量。(相關文章:歐盟取消實施31年的牛奶配額制)
配額制雖然抑制了產量的不理性增長,但是缺乏對市場變化的反應,也無法保持奶價的穩定。德國農協認為,從配額制實施至今的三十一年間,每公斤原奶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近0.2歐元,配額制給德國奶農造成了三十億歐元的損失。2015年4月1日,牛奶配額制壽終正寢。原奶產量隨即大幅上揚。
那么,奶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每家乳制品生產商會設定自己的收購價格,根據季節和地域的不同而變化。部分生產商會共同商定價格標準,然后統一收購原奶。奶農們說,他們生產一公斤原奶的成本是0.35歐元,以0.4歐元的價格出售才能勉強養活家人。但是一些大的商業集團卻把價格壓到0.25歐元,這讓他們無法接受。于是,一些奶農聯合起來,組團和生產商討價還價。可效果并不理想。
德國的超市,特別是超商巨頭們間接確定著牛奶價格。例如,當平價超市aldi提高奶價時,其他所有的超市跟著漲價,反之亦然。無怪乎奶農把平價超商視為萬惡之源。8月初,aldi把每包黃油的價格從0.85歐元降到0.79歐元。隨后,大概一百五十名來自東弗里斯的農民抬著八十副擔架在aldi門店前集會示威。可是,超市面對過量的乳制品涌入,壓低價格也是正常的市場舉動。
在廢除牛奶配額制以后,德國奶農要求在歐洲實行統一的生產政策。目前,德國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和動物飼養措施,所以德國農民的生產成本很高。“我們支持這些準則。但是實施起來會花掉我們很多錢。因此我們沒法跟上外國競爭者。”他們如是說。海恩里希和他的妻子有三個女兒,但夫妻二人每天二十四小時要照顧的是九十五頭奶牛。丈夫說:“我們沒法再擴大經營。因為這需要更多的草場,但是價格太高了。”七十年代,海因里希的父母只有四頭豬和十六頭奶牛,但海因里希回憶說,那時的生活比現在的大農莊還要滋潤。
在為期一周的開拖拉機游行活動開始之前,德國家庭農業協會的主席里希曼指責農業部長施密特無所作為,只會注意工業主導的戰略。他說,如果德國奶業出口商的銷售量減少,就會把損失轉嫁到奶農身上。上巴伐利亞州的農協主席克萊特邁爾則要求,平價超市和折扣店的價格戰該畫上句號了,否則就是把德國農業往火坑里推。無論如何,一升礦泉水的價格高過一升牛奶的價格都是極不正常的現象。
德國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業dmk預計,奶價短期內沒有上漲的可能性,危機可能要持續到明年年初。好消息則是,美國市場的需求量上漲了大約15%,因此美國生產商就不會把太多的牛奶拿到世界市場上拋售;新西蘭的奶牛數量也有所減少。為了應對危機,dmk自己也削減了千萬歐元的開支。
奶農們如何度過危機,還是個未知數。德國農業協會估計,今年奶農們的收入會減少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全德奶農則要遭受六億到八億歐元的損失。因此,農協要求對農產品實施出口政策支持和政府補貼。下薩克森農業部將啟動三億歐元的補貼款項:誰自愿減少牛奶產量,就能獲得補貼。在牛奶配額制實施時,歐盟從德國收取了大約三億零九百萬的超配額罰金。現在,石荷州農協副秘書長穆勒-盧赫霍爾茨希望歐盟能把這筆錢花在刀刃上——用于乳制品出口的市場營銷。
石荷州奶農協會主席沃斯尼察認為,無限制地擴大奶牛投資,只會加重債務負擔,并且損害動物福利;指望未來需求量上揚同樣是錯誤的道路,乳制品產品必須符合需求量,奶農合作社要考慮如何建立起危機解決制度,以維護奶價的穩定。沃斯尼察正是縱貫德國活動的組織者。他說:“我們不能去aldi等超市前抗議,因為造成危機的不是它們,而是制度錯誤。我們要爭取的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奶業,現在我們只能分得乳制品工業利潤的殘羹冷炙,所以我們要奪回話語權。”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