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則中國欲買下烏克蘭300萬公頃農田的消息引發各界關注。300萬公頃即3萬平方公里,占烏克蘭國土面積的5%、可耕地總面積的9%,更直觀地說,相當于一個比利時或亞美尼亞。
一時間,為之叫好者有之,抨擊中國“海外土地殖民”者亦有之。種種爭議,如中國做出任何一項重大海外舉動時一樣,始終圍繞在耳旁。盡管事后證實該消息并不屬實,但糧食安全和中國農業“走出去”的話題卻再次引起熱議。
糧食是人類生產生活最基本的物質基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超過任何一種物質資源,因為這關系到一個國家或民族最基本的生存。中國雖是農業大國,但人均土地和農業資源并不富裕,以不到10%的世界耕地養活著近20%的世界人口。這種資源的稀缺性必然導致中國將大力利用海外農業資源。
同中國能源“走出去”一樣,農業“走出去”始于上世紀后期,但不同的是,中國農業因為糧食自給率較高,最初的“走出去”并非為大量獲取資源以滿足國內需求,反而是以對外援助的方式幫助他國。然而,進入新世紀,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農產品消費的快速增長,對海外市場和農業貿易的依賴也逐漸加大。
2012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1757.7億美元,其中進口1124.8億美元,比2001年剛加入世貿組織時增長了近8.5倍,年均增幅22.5%;出口632.9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2.9倍,年均增幅13.1%;凈進口達491.9億美元。
其間,中國農業貿易依存度也有所增加,從2001年的15%增加至2010年的20.2%,農產品進口依存度從2001年的6.4%增加至2010年的11.8%。其中,大豆、油籽和棉花等資源性產品和小麥、玉米等谷物進口大幅增加。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大豆進口國,占世界大豆進口量的6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