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豆去年經歷了50年不遇的大旱后,有望在今明兩年迎來大豐收。作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市場正隨之發生連鎖反應。
“現在市場已經在炒作美國大豆下年豐產的概念了,如果豐產,我們的進口成本將下降,所以現在豆粕、油都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有分析人士表示。
資料顯示,去年,由于美國大旱,美國大豆遠期進口成本一度超過5000元/噸,而目前美國大豆遠期進口成本已降至4300多元/噸。進口成本的降低帶動國內食用油價格步入下行通道。公開數據顯示,4月下旬以來,多種食用油全國價格下降。一直堅守價格的兩大食用油巨頭近期也終于“發聲”,益海嘉里旗下“金龍魚”品牌調和油與大豆油分別降價8%與15%,而中糧旗下“福臨門”調和油與大豆油也將有16%左右的降幅。
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分析美國大豆豐產對國內市場影響時表示,國內市場需求本來就不好,“三公”消費嚴控,禽流感再加上豬肉價格持續下跌,使國內食用油的居民日常與酒店消費都更加低迷,而近年來小品種油的快速增加也擠占了豆油的市場份額,傳統食用油市場份額有小幅萎縮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大豆豐收,也使市場對未來的心理預期很悲觀:大豆供應上去了,但需求目前還沒有很好地恢復。市場看跌心理更重。”郭清保說。
然而,國內市場目前還無法擺脫對美國大豆的依賴。相反的,有研報顯示,中國對進口大豆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安信證券研報稱,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預計中國2013/2014年大豆消費將增長3.7%至0.79億噸;受種植面積繼續縮減影響,產量將下降4.8%至0.12億噸;進口量將增長16.9%至6900萬噸。
“中國本土大豆市場非常低迷,國家只有采取臨儲收購,保持大豆價格不至于大幅下跌。但由于臨儲收購,導致東北大豆與美國大豆比沒有價格優勢,企業用東北大豆的很少。但如果國家不收購,農民的大豆更難銷售。這又是一個難解的循環。”有分析人士表示,“未來可能的出路就是開發新用途,例如做成食品豆。”
來源:廣西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