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酒業不成整體,這也讓情況更加復雜。中國各地分散著數千家小型葡萄酒進口商,他們進口的常常是同一種葡萄酒。一個進口商可能用某種葡萄酒譯法注冊商標,另外一個進口商就不得不使用同樣一種葡萄酒的另一種譯法來進行商標注冊。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3月13日文章,原題:翻譯中失去的東西:品嘗葡萄酒用到的行話
23歲的艾倫張是北京一名化學專業的大學生,從未嘗過黑莓或覆盆子。因此,當他在課上聽老師講解某種葡萄酒的味道時,經常不知所云。
這名來自山東男孩說:“葡萄酒專業人士用來描述風味的這些水果,我很多連見都沒見過?!彼€表示,大多數葡萄酒描述語往往是直譯自英文,“我不知道百香果是什么”。據國際葡萄酒和烈性酒研究所不久前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葡萄酒第五大消費國和第六大生產國。但中國葡萄酒界至今不清楚如何最好地描述其試圖推銷的產品。
葡萄酒雜志《decanter》的網站主編約翰阿伯特表示,將描寫葡萄酒品質的英文翻譯成中文是一大難題。他曾和中國翻譯為了一個詞的譯法爭了兩個鐘頭。他回憶稱:“他們不停地說,‘既然不甜,那自然就是咸的了’。但我們說‘不’。我們查看別人的翻譯,覺得也不到位。中文里沒有與不甜不咸相對應的詞。
佳士得拍賣行中國區名酒部主管譚業明說,他的團隊不再把公司的倫敦和紐約專家撰寫的品酒筆記翻成中文,因為這些描寫中充斥亞洲不常見的歐洲水果和花卉,如黑加侖、覆盆子和蔓越莓。如果我跟一個中國人說,這個黑皮諾有醋栗的味道,他肯定搞不懂。
風味口感不是唯一引發混亂的地方。中國葡萄酒專家連在葡萄品種的名稱譯法方面都無法達成一致。駐北京的葡萄酒培訓師趙鳳儀不久前與6名中國釀酒專家參加新西蘭的一個會議。與會者本該討論的是當地葡萄酒,但大家很快就對如何正確地將merlot翻譯成中文產生分歧(merlot是葡萄酒釀造過程中最常見的葡萄品種之一編者注)。
中國葡萄酒業不成整體,這也讓情況更加復雜。中國各地分散著數千家小型葡萄酒進口商,他們進口的常常是同一種葡萄酒。一個進口商可能用某種葡萄酒譯法注冊商標,另外一個進口商就不得不使用同樣一種葡萄酒的另一種譯法來進行商標注冊。阿伯特說,翻譯可成為中國葡萄酒界的“政治問題”,“中國沒有正式的葡萄酒詞典,我們要努力讓大家達成共識”。
來源:環球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