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有毒!在被層出不窮的問題食品搞得如驚弓之鳥的背景下,公眾除了憤然,更多的當是茫然。當食品變得如此不堪,人的尊嚴也就無處安放——近日,山東媒體曝光,有菜農使用甲醛對大白菜保鮮。而山藥、蘑菇等蔬菜也被曝出是用甲醛溶液噴灑和浸泡。使用保鮮劑,已成了業內的一個“潛規則”。(據5月7日《現代快報》)。
檢驗白菜是否安全,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但一棵白菜從菜地到餐桌,這一流程之中,菜農的齷齪和大膽,恰恰折射出監管部門的不作為和法律的尷尬。從制度到人心,如何修復?正是毒白菜留給我們的反思機會。
大白菜是最平民化的蔬菜之一,農諺云“種一季,吃半年”,現如今卻因為被噴上甲醛,而使得人心惶惶。有網友調侃:“耶,又可以收集一款化學元素了。”
甲醛白菜的出現,又一次暴露出了制度缺失。目前,不少地方只對蔬菜的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并沒有甲醛這一檢測項目。《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也沒有明確提出可使用的保鮮劑、添加劑范圍和劑量,只是提出“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范”。如此一來,甲醛白菜似乎可以大搖大擺地進入市場。
如果制度缺失令人揪心,那么,監管部門的責任缺位更令人憂心。相關部門表示,對大白菜噴灑甲醛的行為進行認定和處罰的依據目前并不明確,這種說法固然較為可信,但不等于監管部門就可以熟視無睹地放縱甲醛白菜流入市場,無法處罰,但可以叫停白菜噴甲醛的做法。
由此,我們便可進一步追問,為何農產品一再驚擾人心?以農藥使用為例,無論是毒豇豆還是毒豆芽、毒韭菜,全是拜農藥所賜。農產品噴施農藥早已是菜農的習慣動作,農產品離不了農藥,但農藥噴灑也是有法可依、有規可循,不是想噴什么就噴什么,想怎么噴就怎么噴。
試問,如此現象頻發,究竟是菜農法律意識淡漠,還是故意為之?對非法使用甲醛、銷售農藥殘留量超標的農產品,難道就無計可施、無法可除?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