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問題血燕”的曝光極具爆發力,短短數日間,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地,執法部門雷厲風行,名目繁多的毒燕窩紛紛下架。在上海一家保健品市場,面對執法人員的查問,燕窩店老板吞吞吐吐說不清貨品來源,只能無奈接受檢測。
對“問題血燕”的長久泛濫于市,大多評論歸結為監管缺失。這樣的分析當然萬無一失,但血燕事件的成因卻另有復雜因素。
所謂血燕的來歷,既有金絲燕吐血而成之說,也有巖洞礦物質滲透到燕窩之說,但無論哪種說法都沒有得到科學依據的支持。業內人士都心知肚明,真正的血燕產量非常低,采摘又困難,根本形成不了市場,甚至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當地人也難得一見,可目前中國市場上血燕的年消耗量竟達500噸之多。當“吃燕窩的人比筑窩的燕子還多”時,一個龐大的血燕制假產業鏈便應運而生,成為流傳了幾十年的驚天騙局。
事實上,在我國從來就不存在燕窩的質量檢測、食用安全、添加劑適應范圍等國家規定標準。何況燕窩既為食品,又兼藥品,還是滋補品,更屬舶來品,“四品”集于一身之下,別說本無監管主體,就算有,又誰來協調各方關系,而不至于造成“燈下黑”式的監管真空?歷來“九龍治水水更亂”,或者“十幾個監管部門管不住一個高爾夫球場”,都是由于監管主體不明、監管機制失效、監管責任沒有落實到位造成的。就血燕而言,既國標付闕于前,又需求旺盛于后,制度的空白于是成為催生“問題血燕”的溫床。
加之企業誠信的普遍性失范,更為“問題血燕”的大行其道推波助瀾。明知血燕是用燕糞加熱熏制而成,明知血燕亞硝酸鹽嚴重超標有害健康,明知名貴補品已蛻變為自己不吃的“毒品”,凡有良知的經營者理應收手約束自己,可眼紅血燕的利潤遠高于白燕,造假成本又低,暴利誘惑之下誰還把消費者的死活放心上??梢哉f,正是成千上萬無良經銷商利令智昏,昧著良心賺黑心錢,才使得“問題血燕”愈演愈烈,嚴重敗壞了市場風氣。
也有例外。胡慶余堂國藥號也曾賣過血燕,但從兩年前停止銷售,原來他們恪守這樣一條藥品銷售的原則,即顧客提出的任何問題,都必須能夠做出回答,既然血燕的“內在物質到底是什么,血燕到底是怎么生產出來的,我們都得不到明確的答案,也沒有能力去辨別真偽,所以我們不敢銷售這個產品。”面對一家誠實守信的企業,我們再次感受到了道德自律精神的可貴,奈何這樣的企業如今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問題血燕”流毒社會,不僅緣于無良賣家的見利忘義、違法兜售,當下養生文化的落后、養生觀念的扭曲、養生市場的混亂,也為其俘虜人心、攫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機。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