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國網煙臺供電公司(以下稱煙臺供電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聚焦組織變革、技術革新、服務提升、綠色發展,優化體制機制,促進產業升級,增強發展動力,充分發揮國企“六個力量”,為打造山東發展重要增長極提供了堅強電力保障。
聚焦組織變革 不斷激發現代企業管理效能
煙臺供電公司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為主線,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持續在優化升級公司治理體系、穩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方面下功夫。
持續推進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確保黨組織發揮作用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優化公司治理體系,清單化明確黨委會、總經理辦公會決策界面,把黨組織研究討論作為經理層決策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
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差異化簽訂崗位聘任協議和經營業績責任書,實現考核結果和薪酬兌現、續(解)聘掛鉤,充分激發經理層成員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業務拓展激勵新模式,推行項目化收益分紅激勵機制,針對施工項目團隊,綜合設置安全、質量、利潤、工期等6大考核指標,加權確定獎勵額度,實施以來,施工類產業單位利潤和員工收入分別增長12.7%和23%,項目超期率及資金掛賬率下降20%。
打造復合型人才培養激勵體系,以業務融合發展為導向,全力打造企業發展急需的“一專多能、精一會二”復合型人才隊伍。制定“全科醫生”變電運維、“大二次”變電二次檢修、“全棧式”數字化通信三大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激勵實施方案,將169人納入復合型人才培養,累計發放復合型人才激勵9.09萬元。
聚焦技術革新 主動融入數字經濟發展浪潮
近年來,煙臺供電公司搶抓互聯網發展前沿機遇,全力打造供電數字化綜合示范區,對內優化提升傳統業務,圍繞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開展跨專業大數據應用研究;對外掛牌成立市級能源大數據中心,打造一系列數字產品,以電力數據監測經濟運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以電力基礎數據為依托,積極構建數據共享體系,開發“宏觀經濟分析”微應用,以數字化轉型深化政務服務。新建網絡實時獲取371家企業用電數據,綜合分析企業用電趨勢,為煙臺智慧城市運行指揮中心提供電力數據支撐,實現電力數據社會應用價值。
持續推進配電自動化管理升級,在變電站、配電室廣泛開展智能巡檢機器人巡檢作業,配電自動化標準化配置率由81.8%升至90.64%。大力推廣帶電作業機器人應用,配電自動化主站帶電作業機器人覆蓋率達100%。
創新應用“數字員工”技術,取代人工、自動實現電力客戶每日24次電壓數據全監控,流程機器人執行一次操作的工作量,相當于2個人工作4個小時。3個數字員工機器人年運行可達4898次,提高運營效率。
聚焦服務提升 持續打造“宜商三電”煙臺樣本
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核”之一,煙臺加速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密集落地省市重點項目,對電網建設、服務地方發展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煙臺公司堅決當好“電力先行官”,全力提升一批優質性、便利性辦電服務,構建“宜商三電”服務體系,為煙臺提供堅強電力支撐。
成立全國首家工商企業“獲得電力”服務中心并高效運轉,為全市所有工商企業提供“5s”服務,相關經驗成為全省唯一電力系統案例納入國家發改委《營商環境百問百答》。精簡優化關鍵流程,提升內部流轉效率,“三零”“三省”服務累計受理13.8萬項辦電申請,節省用電企業辦電成本2.1億元。深化“雙經理+雙專員”服務,推出4類25項遠程幫辦代辦業務,開通“企業家”電力服務熱線,創新推出包含30種能效公共服務的“能效服務套餐”,客戶提供綜合能源服務462次。
聚焦綠色發展 深化服務能源結構低碳轉型
坐落在煙臺海面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是國內首個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煙臺供電公司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為其提供綜合能效服務。將風光發電系統“離網運行”模式優化改造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優化提升風光儲用能。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服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水、電、暖等用能信息及數據整合、分析,便于用戶實時掌握設備運行及能源消耗信息,為“耕海1號”安全可靠經濟用電保駕護航。
應用新能源云平臺系統,助力山東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并網。充分發揮省內儲能規模最大的市級電網優勢,科學調用網內4座儲能電站參與電網削峰填谷,累計充電655次,有效提高海上風電利用率。積極開展電能替代模式創新試點,實現長島全島供暖“以電代煤”。同時,強化海纜運維管理,嚴格按照標準開展線路巡視和帶電檢測工作,定期開展海纜運維,保障風電輸送安全。
來源: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