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正把黃蘑菇放進烘干設備。蘇烽 攝
時值5月,初夏的天峻草原恢復往日的勃勃生機,伴隨著雨季的來臨,一種被當地稱為“黃蘑菇”的菌類作物在青青草場和石山的平緩地帶破土而出,因其肉質肥厚、細嫩脆鮮、營養豐富的特性成為當地受寵的“天然食材”。
37歲的豆桑加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陽康鄉恰浩爾村的牧民,每年雨季到來時,他便和村里人結伴到草地山澗尋找黃蘑菇的身影。“每斤差不多35塊錢左右,雨水好的話能到40元。”靠著黃蘑菇采收,每個月下來光是采收黃蘑菇的收入最高便能達到2萬多元。
黃蘑菇可觀的經濟效益,吸引著眾多當地農牧民群眾應季搶收。然而,黃蘑菇存在采摘期短、常溫難以貯存等問題,即便是像豆桑加這樣有幾年采摘經驗的老手來說,也只有將采收的新鮮蘑菇兜售給商販這一種選擇。
“有時候雨水好的時候,蘑菇采多了,就只能自己吃了。”豆桑加說,雖然每年能通過采收蘑菇賺取額外的收入,但是由于季節限制,每年只有夏秋雨季過后的短短一兩個月,好多人都是碰碰運氣。
草原上金燦燦的黃蘑菇,不僅吸引著當地群眾,也讓正在為推動陽康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謀求產業促進發展犯難的華慶看到了機遇。
“能不能把黃蘑菇實現規模化采摘、儲存和銷售,延伸產業鏈條,依托黃蘑菇實現富民增收?”時任陽康鄉黨委書記的華慶在那段時間走基層、跑調研,到處學經驗、找法子,有一次到恰浩爾村下鄉的時候,看到許多牧民拿著袋子兜售黃蘑菇的場景后,心里便有了這個想法。
瞅準這一機遇,說干就干。2020年,在華慶東奔西走的努力下,陽康鄉爭取了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示范村項目資金50萬元,實施了恰浩爾村黃蘑菇烘干加工項目,通過采購烘干機、包裝機等設備,成功建設了一間黃蘑菇加工廠房,并將采購的黃蘑菇進行烘干加工后真空包裝出售。
從調研、打報告、招投標,再到項目開工建設和投產,恰浩爾村黃蘑菇烘干加工項目很快就落地了。但讓華慶犯難的是,雖然工廠和設備都齊全了,但是卻沒有合適的人來經營管理。
沒有人才怎么辦?那就通過招聘的方式廣納人才,就在這一年,陽康鄉通過聘請從事多年畜牧經營的多日吉加擔任朗清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陽康鄉的黃蘑菇產業序幕就此拉開。
5月5日,記者走進位于天峻縣扶貧產業園的黃蘑菇加工廠里,雖然還未到黃蘑菇采收的集中時節,但在貨柜上依舊擺放著各類加工好的黃蘑菇產品。忙著整理貨柜的賽爾娘村村民拉毛卓瑪說:“沒想到還能靠黃蘑菇找到工作,現在不出去打工每個月就有2000塊的工資,太好了!”
小小的黃蘑菇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陽康鄉鄉長葉西卓瑪邊走邊說:“2021年我們通過少許烘干實驗,每7.1斤新鮮黃蘑菇可以烘干出1斤黃蘑菇,根據現有設備,每天可以烘干3000斤黃蘑菇,項目建成投產后,能夠帶動15名本地牧民擔任工廠車間工人,從事收購、運輸物流、裝卸、倒包、碼垛以及產品運輸等工作,實現每人每年增收3萬余元。”
2021年陽康鄉爭取并整合175萬元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和援青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對原有廠房進行改擴建,改擴建后的黃蘑菇加工廠房面積386.2平方米,包括前處理車間、車間、保鮮庫、烘干車間、包裝車間、成品庫、化驗室,同時配備了黃蘑菇烘干機、切塊機、清洗機、封口機等設備,達到了食品級凈化車間標準。
“我們從牧民手里采購的黃蘑菇及時完成清洗、晾曬、烘干包裝后進行銷售,以前大家只有夏天才能吃到黃蘑菇,現在把黃蘑菇加工好了,不僅可以長期保存食用,還可以把咱們的特產銷售到各地。”多日吉加很有信心地告訴記者說,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加工廠已經形成了集黃蘑菇收購、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等過段時間sc認證手續辦下來,生產的黃蘑菇醬等特色產品就能賣到更遠的地方啦!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