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有多大?未來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需求將呈現何種形態呢?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文,指出要依托“雙一流”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內涵,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
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有多大?未來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需求將呈現何種形態呢?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文,指出要依托“雙一流”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內涵,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為我國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那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情況如何呢?
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萬
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超過1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在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能項目中,中國占據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儲備,中國卻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過萬。
人工智能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實驗室研究階段,這一階段的人工智能資源高度集中。人工智能在2011年前的發展大致還處于實證研究階段,資源高度集中在國家或大學資助的研究機構中,用于算法模型的訓練和研究,人工智能還只能為極少數人接觸到。這一階段大量的工作除了在算法模型本身的研究外,還包括建立計算能力本身。
第二階段:企業應用階段,這一階段的人工智能資源被少部分科技巨頭掌握。在人工智能表現出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后,科技巨頭們一擁而上,紛紛希望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在少部分核心企業掌握了大規模的人工智能資源以后,其它小規模的企業一般會利用這些核心企業提供的人工智能資源接口和其支持的人工智能應用為自身的發展提供服務。由于掌握大規模的計算資源是這一模式的前提,因此這一階段人工智能資源的集中度仍然非常高,而這將是人工智能在企業場景下的主要應用形式,即集中計算,分布使用。
第三步:個人應用階段,這一階段的人工智能資源被分散到個人手中。顯然,依賴于云端大規模計算資源的人工智能算法限制著人工智能在消費者場景的應用,因為集中式計算意味著巨量的網絡資源消耗,并且因為網絡問題,難以在消費者應用場景中有穩定的表現。因此,人工智能的本地化,也就是從集中走向分布(細化到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實現將是人工智能在消費者場景中得到普及的關鍵一步。伴隨著人工智能的本地化實現,將使得人工智能真正延展到手持設備、家用電器、汽車等消費級應用。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數據顯示:
圖表:人工智能發展階段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來源:中研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