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冶金報)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多年來得益于充足的勞動力以及較低的勞動成本,吸引了許多外商投資,使得制造業發展迅速。過去10年,許多經濟學家發出了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擔憂。實事也如此,最早出現民工荒是在2003年的珠三角,之后十多年,我國制造業逐漸轉型升級,密集型的手工勞動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人力成本成倍增長。迫使我國制造業從沿海到內陸掀起了一股機器換人、工業自動化的浪潮。
長期以來,我國的大部分工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低附加值環節,核心技術和科技含量不足,國家部門大力推動產業升級。首先第一步就是實現工業自動化與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是發展制造業的主要角色之一,從東莞到溫州、寧波,再到濟南、重慶,“機器換人”戰略席卷全國,不僅緩解了工廠招工難的壓力,還提升了工廠的生產效率,在現代制造業充當不可或缺的角色。
工業機器人憑借其高度的自由化、精密化,能完成檢測、運輸、碼垛、集成加工等一系列動作,降低成本、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是工業自動化水平的最高體現。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汽車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最高。但是近幾年,電子電器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也在逐年增加,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另外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導致了工業機器人的生產成本正在逐漸降低,而人力成本逐漸升高,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逐步采用了工業機器人。比如國內的天貓超市、京東、蘇寧,以及國外的亞馬遜和ups等物流工作量巨大,在其倉庫的分揀系統上采用無人化操作,只需要末端安排工人進行裝箱即可完成全部的分揀工作。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