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云”將持續以“優化患者體驗,增加醫療效率”為目標,全面推動ai技術應用到更多疾病的早篩早治、風險預估、健康管理及輔助決策中去。
上海人漸漸熟悉的“健康云”,非但可以實現醫療數據互聯互通互認,未來在“云端”還能早期發現疾病、篩查診斷,真正讓市民在“一朵云”上盡享健康。
就在不久前圓滿落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規模人群慢病篩查及管理平臺-上海健康云”項目從5個賽道400多支隊伍脫穎而出一舉奪魁,榮膺醫療分賽道冠軍。項目同時入圍sail(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年度top30榜單。據悉,sail獎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最高榮譽,以及人工智能領域國內最高規格官方獎項,今年參評項目將近700個,包括來自全球的龍頭企業如阿里巴巴、百度、華為、平安、騰訊、ibm等高端人工智能項目。
記者了解到,這一項目是“健康云”在萬達信息自身研發中心及云計算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市衛健委、市第六人民醫院、閔行區中心醫院等專家共同研究探索而出的成果。“這是新的起點,也意味著‘健康云’在用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健康的過程中漸入佳境。”健康云事業部總經理潘錚介紹。
懂病例、會讀圖、能輔助診斷……ai+醫療漸漸融入醫療全過程,管理人群健康全周期。記者了解到,自四年前“健康云”上線至今,已從單一慢病管理平臺,轉變為“互聯網+醫療健康”公共服務的統一入口。“健康云”以云計算平臺為基礎,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實現了“健康檔案隨時查、家庭醫生掌上簽、慢病管理醫生幫、預約掛號如約至、預約接種不用等、體征指標智能測、親情賬戶親人管”等26類58項惠民健康服務。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服務信息的互聯互通互認上,“健康云”已初見成效。
不過,信息互聯互通互認并非“健康云”的最終目標。實現疾病篩查與早發現,在ai+醫療領域深耕細作后,更多實戰經驗與成果已經顯現——
糖尿病的自我評估,將成為“健康云”早發現和并發癥篩查的一大突破,這是如何實現的?原來,“健康云”平臺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面向大規模人群的糖尿病評估、篩查及管理,通過真實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關鍵共性技術對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一鍵式”高危人群評估與篩查。數據顯示,迄今“健康云”平臺已為全市16個區提供糖尿病早發現和并發篩查信息化服務,相關ai技術輔助糖尿病風險評估達72.8萬人,單次篩查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另外,基于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糖尿病并發癥篩查,業已覆蓋三分之一(近24.7萬)的糖尿病社區在管人群。通過對篩查出糖尿病的患者進行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下肢血管病變等常見并發癥的發生概率預測,督促患者更好管理糖尿病,降低和減緩并發癥的發生。記者了解到,下一步以“健康云”居民端app、智慧健康小屋中配套的健康云智能一體機為載體,還將正式向市民開放“糖尿病智能篩查”自主評估功能,提高市民自我健康管理理念,便捷市民早診早治通道。
利用“健康云”自測卒中風險,也是亮點之一。目前,平臺依托中風120體系,已開創全球首創的腦卒中ai自測體系,全國1000多家醫院正在使用中風120自測體系。據了解,閔行區作為全國試點使用此自測體系后,卒中就診時間從之前的15小時大幅縮短至6小時。“中風120篩查方法包括三點:1看(1張臉): 不對稱、口角歪;2查(2只胳膊):平行舉起,單側無力;0聽(聆聽語言):言語不清,表達困難。基于這套自測體系,平臺將其中提到的關鍵篩查方法,與機器視覺技術結合,通過患者五官邏輯判定、關節邏輯判定、語音邏輯判定,實現簡單三步即可完成腦卒中自測,全程體驗時間不超1分鐘。”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在持續三天的waic大會展館內,這一套自測體系現場體驗人數超兩千人。據悉,該功能已在智慧健康小屋中配套的“健康云智能一體機中”實裝并落地多個社區,市民可在家門口實現便捷體驗。
全面布局實現深度融合,“健康云”在更多ai+醫療技術探索與結合上已未雨綢繆。基于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在原來“互聯網+”七大功能模塊上,“健康云”已積累形成超50個ai模型。上海全面應用覆蓋后,458萬市民可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務,同時幫助家庭醫生實現“單個醫生管理2000名患者”目標,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潘錚最后透露,“健康云”將持續以“優化患者體驗,增加醫療效率”為目標,全面推動ai技術應用到更多疾病的早篩早治、風險預估、健康管理及輔助決策。
來源:解放牛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