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為什么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中國tfp連續下降?有兩個背景要考慮到,一是經濟結構變化,2012年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年份,從制造到服務的經濟結構轉型拐點在那時候出現。如果看居民的家庭消費指數,2002-2012年期間,家庭支出里面增長最快的是家用電器類的電子設備類的家庭設施,接下來的信息交通,再接下來是衣著,衣著支出的增速快于總體收入增速,食品類支出的增速稍低于總體收入增速,排在最后的是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即服務類的支出增長墊底。2012年到2017年,增長最快的是醫療、教育,增長最慢的是食品、服裝以及家用電器的支出。
從需求面看,對一般制造業的商品需求慢慢飽和了,需求增長大幅放緩。從供給面看,凡是原來做一般制造業的,總需求下來了以后,日子不好過了。從增量競爭時代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制造業的優勝劣汰更嚴重。過去幾年,市場里面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是行業集中度快速提高,一個行當里面過去可能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經過這些年的洗牌,可能只剩下幾家了。
這種結構上的調整會帶來一個什么結果?我們過去形成的大量的資本,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形成的大量資本,事實上已經不再用了,被淘汰了。但是在我們tfp核算里面,按照現在這種折舊方法,考慮不到。tfp下降,并不是說那些資本的利用效率下來了,而是很多資本根本不用了,但是還要被統計為資本。沒必要對這個時期的tfp下降過度解讀,這是經濟結構轉型很難避免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怎么保持tfp增長?這里講一個觀察心得。最近我去調研了幾十家企業,發現很多發展比較好的高端制造業企業都在抱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企業花了很大的研發投入,剛做出來的東西就被別人抄襲走了。這是對他們研發投入最大的挑戰。再者就是抱怨高科技人員的匱乏,企業抱怨基礎教育投入還不夠,人才不過關。對制造業發展所有的抱怨都不在制造業自身,而是集中在服務業環節。我們現在討論問題的時候,經常把制造業的發展和服務業對立起來,制造業份額下降了就不好。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這兩者是相互補充的關系,而非是對立關系。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專題討論會的發言,經作者審核。原標題為《為什么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會下降?》)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