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通過網絡競價方式以人民幣4,426.6 萬元的價格中標了華昌液壓資產。 國內叉車行業2018 年實現叉車銷量59.7 萬臺,同比增速超過20%。
點評:
行業地位穩定,收購華昌液壓資產有利于產能擴張和長期資源儲備
杭叉集團為國內民營叉車龍頭,其主要產品中內燃叉車占比超過70%,電動倉儲車+電動平衡重叉車等占比30%。在國內市場份額占比在21%以上,規模僅次于安徽合力。公司盈利能力較強,roe 和roa 水平遠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經營現金流充裕。
華昌液壓所拍賣的資產中價值最大的部分為土地使用權與廠房建筑物,工業用地面積為2.89 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物面積2.12 萬平方米,其土地、主要廠房建筑物位于公司園區。此次公司通過資產購置的方式對其土地、廠房和公司現有廠房進行統一化管理和建設運營,有利于公司未來產能擴充和儲備資源的長遠發展規劃。
受益于下游景氣度持續和物流倉儲成長需求,公司18 年前三季度叉車產品銷量及收入增速持續提升,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4.6 億元,同比增長達 25.02%;實現歸母凈利潤4.30 億元,同比增長15.56%,和上半年的增速12.19%相比也有進一步改善;其中q3 單季度實現營收21.2 億元,同比增長27.54%;實現歸母凈利潤1.14 億元,同比增長25.99%;另外,公司研發費用有較大幅增長,但今年前三季度管理費用的上升較上半年已有大幅改善。今年以來,公司賬面現金理財累計貢獻投資收益達6708.36 萬元,同比增加81.11%。
公司目前已形成以職工控股、國家參股、經營者持股的較為清晰的股權結構, 有助于提高企業發展效率的經營積極性。
積極布局物流倉儲+機器換人全產業戰略,穩健與成長性兼備
公司近年來集中投入agv 自主研發助力智能倉儲技術發展,積極進行產業布局。伴隨勞動力成本上升及人口紅利消失,物流倉儲高速發展+機器換人的需求缺口,同時享受叉車產品結構電動化、智能化程度提升的帶來的行業發展紅利,公司也進入戰略發展的新階段,穩健與成長性兼備。依托自產的agv 產品,智能物流項目業務迅速發展,未來將打造全球領先的物流方案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業務領域將涵蓋工業車輛產品及后市場、智能物流系統集成等,勵志成為國內產品線最全、銷售網絡最強的叉車企業。
公司已成功實施了沈陽寶馬、京東物流、常州賽拉弗光伏等一批自動化解決方案項目,目前在手大小項目數十個。此前收購杭州重型機械臨安廠區資產包擴張產能;鄭州嘉晨電器有限公司一直承擔著省、部和國家電動車科技攻關項目, 國家產業化項目,在國家電動車科技攻關中有突出貢獻。參股鄭州嘉晨,提升公司電動工業車輛的核心技術。叉車行業競爭壁壘日益提高,公司通過智能化、集成化、國際化推進下建立全球競爭優勢,保持國內外市場一線設備制造商地位。
新興產業需求促進行業發展空間,產品結構電動化趨勢實現銷量較快增長
2018 年國內全年實現叉車銷量59.7 萬臺,再創歷史新高,同比17 年全年銷量49.7 萬臺(+34%)的高基數下依然維持20%以上較高增速,規模化效應顯著提升行業集中度。其中增長最快的是二、三類電動倉儲車輛,隨著國家物流行業的發展規模擴大,自動化倉儲物流設備投資需求將持續,二、三類車19 年將依然維持較高增速。一些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行業穩定需求增量,同時叉車行業整體銷售和租賃市場的發展也非常快。車輛排放標準逐漸提升,存量叉車更新需求加速釋放。 再從成本端看,叉車制造成本中原材料占比高達90%,假設19 年鋼材等原材料價格整體下行,產品毛利率水平還將有一定程度修復。由于叉車屬于重資產加工制造業,固定成本較高,預期成本下行會對行業帶來較大利潤彈性。
目前我國叉車電動化比例和國際上的電動化比例仍有比較大的差距,包括大型的平衡電動和小型化電動倉儲的數據,2017 年我國電動叉車占比約41%(含小型電動倉儲搬運車),遠低于全球電動叉車60%左右的占比,對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電動倉儲和電動平衡類型叉車往往占有更高的比例。長期來看,國內的叉車產品結構電動化趨勢確定,電動叉車更具節能環保和經濟效益,隨著國家和社會對企業生產環保標準的加碼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電動叉車替代內燃叉車將是未來大趨勢,國內市場電動化滲透率提升還有巨大空間。
盈利預測及估值
預計 2018-2020 年公司實現營收87.66 億元、104.58 億元和 121.39 億元,同比增長25.16%、19.30%和16.08%,實現歸母凈利潤5.70 億元、6.80 億元和8.13 億元,同比增長23.68%、19.37%和19.50%,年均復合增速達 20%,對應目前股價的pe 分別為16.17 倍、13.53 倍和11.36 倍。與同行業相比,公司盈利能力較強,估值優勢明顯,穩健與成長性兼備。我們維持公司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
鋼材價格大幅上漲、宏觀經濟向下、國際貿易政策及匯率大幅度波動等風險。
來源:證券之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