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機械化部隊,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都是威風凜凜的坦克和后面伴隨的步兵戰車,后面還有齊聲怒吼的自行火炮,但是很少注意到默默無聞的履帶式裝甲運兵車,甚至存在感還不如各種風馳電掣的輪式裝甲車。
履帶式裝甲運兵車誕生之初定義是步兵的代步工具,招手即停的"戰場出租車",用于運輸步兵和各種物資,再用自帶的自衛火力支援一下步兵啥的,也算是個摩托化步兵載具了。
但是作為"戰場滴滴",履帶式裝甲運兵車又有缺點,雖然空間大,但是乘坐的感覺并舒適,顛得厲害而且吵,長時間乘坐很容易疲勞,《士兵突擊》里就有下車之后戰士顛吐了的畫面。同時速度相對較慢,畢竟是履帶的,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再有就是防御力不足,最多擋擋炮彈破片和輕武器直射,面對大口徑機槍都無能為力。反正都是防不住,我為什么不裝備價格相對便宜,速度快,坐著也舒服的輪式裝甲運兵車呢?
《士兵突擊》還是很寫實的
因此在冷戰中后期開始,各個主要國家開始不太發展履帶式裝甲運兵車了,比如說中美俄的89式,m113,mt-lb就先這么用著,著重發展履帶式步兵戰車和輪式裝甲運兵車。前者可以選擇一個裝甲步兵排里面多裝備一輛履帶式步兵戰車來裝下三個步兵班。后者作為"戰場滴滴"更為合適,坐起來也相對舒服一點。當然,悍馬之類的輕型裝甲車進一步搶了"戰場滴滴"的風頭,美軍士兵開著滿地跑。
美軍就是四輛"布萊德利"步戰車裝三個班
不過各國也沒有完全忘記履帶式裝甲運兵車的存在,畢竟純機械化部隊還是追求全履帶化的(通勤車除外),畢竟全履帶化的機械化部隊通過性很強,基本上什么地形都能走。另外就是履帶式裝甲運兵車空間大,可以讓攜帶重武器的小組較為容易的坐進去,比如100mm迫擊炮,反坦克導彈等等。另外就是可以改造成各種特種車輛,比如醫療車,偵察車和指揮車等等。
這也就是說履帶式裝甲運兵車的另一個發展趨勢:平臺化,或者說通用底盤化。
還是以中美俄三國為例,這三個國家新一代的履帶式裝甲運兵車基本上就是一種中型通用平臺。除了承擔基礎的運兵功能外,開始改裝成各種特種車型。
解放軍目前的主力裝甲運兵車是zsd-89裝甲運兵車,發展型號為zsd-89的改進型號,一般稱之為"89改"。主要特征是六個小直徑負重輪和側裙板上的波浪紋加強筋,尤其是后者是和04a步戰車底盤區別的一大特征,04a底盤的側裙板上的加強筋是橫向的。
這是89改底盤的戰場偵察車,拉長了車體以擴充車體空間,所以變成了六個小直徑負重輪
說道使用89改底盤出場率最高的武器,就不得不說pll-05a型履帶式120mm迫榴跑,作為重型合成旅營一級的重要支援火力還是頗有上鏡率的。
波浪紋加強筋證明了其是89改車族的一員,一個合成營營炮連有六門炮
美軍的m113系列本來就有多種衍生車型,而m113的后續車型ampv上來就叫"多功能裝甲車",60%到70%的部件與"布萊德利"步兵戰車"可以相互通用。有多種衍生車型。美軍打算逐步用ampv換掉老將m113。
ampv的原型車,也是六個負重輪,為了擴大內部空間各國基本都選擇加一對負重輪以拉長車體
ampv的五種型號。
俄羅斯算是這方面起步比較早的,btr-50之后蘇軍就不再發展履帶式裝甲運兵車了,從btr-60開始就是輪式裝甲運兵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的職責交給了mt-lb多用途裝甲運輸車。這是一款非常成功的中型通用底盤,在蘇聯/俄羅斯之外的國家都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既可以作為裝甲運輸車,也可作為牽引車和自行火炮底盤,目前俄軍對其加以改造之后還在俄軍中服役。
mt-lb多用途裝甲運輸車
俄軍本打算用"庫爾干人-25"作為新一代中型通用裝甲車底盤,但是目前俄羅斯的經濟情況不太好,一時半會難以推開,所以只能先用著mt-lb了。
底盤性能還是不錯的,但是還是那句老話,一分錢難倒英雄漢,t-14"阿瑪塔"坦克批量裝備都有困難,更別說這些小兄弟了。
新聞舉報
分享至
相關推薦
換一換
24小時熱文
來源:360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