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礦業部門一支獨秀
回顧2003年蒙古經濟的發展,仍是礦業部門一支獨秀的局面。數字顯示,2003年蒙古國礦業部門生產值占蒙古國內生產總值的8.5%,工業產值的55%,出口產值的58.5%,并為國家帶來了28億8000萬美元的歲入。其實在蒙古政府經濟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國內外投資者對該產業大量投入的情況下,近10年間,蒙古黃金開采量增加了15倍,銅鉬開采增加了30.4%,螢石精粉生產增加了14.6%,成長快速??傊侥壳盀橹梗V業部門仍為支撐蒙古全國經濟最大支柱。
2002年,蒙古共開采黃金11.4噸,35%含量的銅精粉48萬7900噸,52%含量的鉬精粉3068噸,75-98%含量的螢石精粉18萬5100噸,陰極銅為1498.5噸, 65%含量的鋼精粉51噸,煤5074噸。截至今(2003)年12月1日,黃金開采量為9.7噸,35%含量的銅精粉55萬噸,75-98%含量的螢石精粉19萬6000噸, 陰極銅為 1500噸。
據目前情況,蒙古銅開采量居世界第15-16位,螢石開采量居世界 第4位, 鉬開采居世界第10位。 蒙古總領土的29.8% 屬于持有勘探證面積, 0.05%為持有開采證面積。截至2003年12月15日,政府已發出共占4730萬公頃面積的3056個勘探證和占3萬2800公頃面積的714個開采證。其中,占2460萬公頃面積的721個勘探證和占3萬2800公頃的150個開采證持有者是外國投資法人代表,余下的部份分由蒙古公民和公司企業所持有。
蒙古銅鉬的開采與生產的出口主要由蒙俄合資的“額爾登特銅礦廠”包辦,蒙俄合資的“蒙俄策委特木”集團則占螢石開采與生產的90%;黃金的開采與生產方面,俄羅斯投資的“黃金東方蒙古”有限責任公司占33.9%,“嘎楚爾特”有限責任公司占7.9%,余下的部份由蒙古國內外投資者來生產。
2002年蒙古計劃在79個礦地開采9797.7公斤的黃金,實際上開采了1萬1485公斤黃金。2003年計劃在75個礦地開采8494.68公斤黃金,據今年前11個月情況,121個公司和企業實際開采了9695公斤的黃金,并由蒙古國家銀行統一收購。這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698.3公斤的產量,但由于世界市場上的黃金價格上揚,其銷售金額增加了134億8610萬蒙幣。
今(2003)年年底,澳洲與加拿大合資公司在蒙古色楞格省巴彥高勒波羅金礦建成產量為每年5-5.5噸黃金的工廠并開始營運。同時,“mongol alt” 公司和“mongol gazar”公司在布姆巴特、奧倫奧布特金礦建成了新的選礦廠。
上述這些因素,使蒙古具備了在最近幾年內將每年的黃金的開采量增加至15噸的條件。同時由于黃金砂金礦儲量減低,而巖金礦開采條件困難,導致了開采量減少,公司企業利用個人資金進行勘探,發現了1萬1968公斤黃金儲量的金礦,并已登記進國家礦業資源儲量庫。
此外,今(2003)年蒙古私營公司企業利用各自的資金進行勘探工作,發現629億4730萬噸的煤,1089億7890萬噸的石灰,179萬8700立方米的磚泥儲量,也登記進國家礦業資源儲量庫。
蒙古政府為減輕稅收壓力和鼓勵國外投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向國外投資者宣傳蒙古礦業部門情況,解釋許可證持有者工作項目。與此同時,為了方便于聯系投資者,在 最近兩年內分別舉辦了“投資者論壇-2002”和“discover蒙古-2003”等較大規模的活動。通過上述措施,促使外國投資者,其中像世界著名的“anglo gold”、“western mining”、“cameco”、“riotinto” 等公司都紛紛到蒙古銅、黃金、鈾、煤等儲量優越的礦區進行勘探工作。
蒙古政府把地質和礦業部門納入為國家優先發展的產業部門,并于去年制定了到2010年在礦業部門實施的政策和方針,提出未來目標,奠定國外投資者穩定經營的法律環境。其目標包括:
˙ 支持生產礦業新產品。
˙ 改善稅收條件,鼓勵增加投資。
˙ 支持與區域發展合作,即在偏遠地區進行勘探和開采工作,對已確定儲量的較大型黃金、銅、煤、螢石、銀礦等進行開采,提供必要的支持。
˙ 改善目前作業工廠的技術工藝,采取分段措施,增加銅礦生產。
˙ 加強礦山土地回復工作的強度。
蒙古希望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到2010年礦業部門生產值將占工業生產總值的66.3%,國內生產總值的31.1%。
二、農牧業部門有待加強
(一)農業方面: 2002年蒙古糧食產量為12萬5,900噸,2003年截至 10月15日為止,小麥等谷殼類作物收獲量為89.6%,馬鈴薯等蔬菜類作物收獲量為92-94%,相信蒙古2003年全年農作物收獲量可達27萬5000噸,其中小麥 15萬8000噸,馬鈴薯6萬7000噸和蔬菜5萬噸。由于受過去連續幾年干旱的影響,2003年種植面積已有普遍縮減的現象,但與前年平均每公頃耕地4.6公擔的收獲量相比,今年的8.5公擔是近一倍的增長,某些地區馬鈴薯的收獲量更達每公頃130公擔。雖然2003年蒙古小麥是大豐收,然而這15萬8000噸的小麥卻只足夠供應蒙古市場30%的需求量,除小麥外,今年產出的近7萬噸馬鈴薯和5萬噸的其它蔬菜也能供應蒙古國內市場的40-60%而已。 由此可見,在蒙古投資農業生 產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1990年開始進行經濟改革后的往后十年,可以說是蒙古近代農業發展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直到最近幾年,由于政府部門開始對這個產業的關切,一些投資者也注意到這個利潤豐厚的商機,蒙古農業才開始有一點復蘇的跡象。蒙古糧食農牧業部水利局官員g.luvsanbud表示,要有效發展農業經濟,必先要做好水利工程,因此國家在農業政策上已制定了增加有灌溉系統耕地比例的計劃,作為蒙古農業重鎮的色楞格、達爾汗烏拉、中央等幾個省份,有灌溉系統耕地的面積正在增加中,而且也開始見到成果。例如在色楞格省查干諾爾縣的bayandulaan-uul公司裝設了引進自美國可灌溉400公頃耕地的灌溉系統,今年每公頃 收成達到了25公擔。針對改善農業用灌溉系統,蒙古政府明年還將撥出26億蒙幣的預算。
蒙古幅員遼闊,土地肥沃,雖然無霜期稍短,但仍有多種農作物適合在此栽培和種植。因此,今天蒙古農業的落后與衰微,并非純是自然條件使然,而是缺乏水利灌溉、農業機械化、經驗和技術的結果。目前世界很多主要農業生產國近年都有減產現象,以蒙古的自然條件,如能朝上述目標改進,實為發展農業的新基地,而且潛力無窮。
(二)畜牧業方面: 根據2003年年初統計數字,蒙古全國目前擁有牲畜約2390萬頭,其中牛占188萬頭,綿羊占1064萬頭,山羊占913萬頭。這個數字與前幾個年度相較,可謂是連年下降(見表一),雖然這與近幾年接連而來的旱災和雪災有著直接的關系,但蒙古畜牧業技術落伍,現代化過程緩慢,缺少相關產業部門支持,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另根據蒙古農牧大學最新所作的一項「蒙古土地資源載畜量」的研究,蒙古全境土地之載畜量可達8600頭(以綿羊計),換句話說,蒙古牲畜頭數,仍有目前數量的2-3倍成長空間。
表一: 蒙古牲畜頭數比較 1999-2002 / 千頭 /
1999 2000 2001 2002
牲畜總頭數 33,568.9 30,227.5 26,075.3 23,897.6
牛 3,824.7 3,097.5 2,069.6 1,884.3
綿羊 15,191.3 13,876.4 11,937.3 10,636.6
山羊 11,033.9 10,269.8 9,591.3 9,134.8
其它 --- --- --- ---
注:根據2003年年底最新統計數字顯示,蒙古現有牲畜頭數為2530.78萬頭。
畜牧業最主要的經濟利益在于肉品與毛皮利用。蒙古為世界上第二大羊絨出產國,其出產的羊絨不但質量優良,其絨毛的長度也較其它產區的長,有利于紡線的優點,但由于蒙古國內羊絨加工設備、技術落后,產能不足,無法有效加工成高經濟價值的制品,而任由原料以廉價流向國外。而上述之情況也適用于蒙古的皮革加工業。根據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截至11月為止,蒙古共向國外輸出了價值3887萬4200美元羊毛、羊絨產品,輸出了價值468萬8700美元的動物皮革產品。
蒙古在2002年度,共宰食用牛50萬2500頭,綿羊373萬9600頭,山羊148萬8000頭;牛肉產量為6萬零700噸,綿羊肉和山羊肉為9萬4900噸。畜肉出口方面則較過去有所增長(表二),這是近年蒙古政府與民間積極發展畜肉產業和開拓畜肉出口市場的結果。2003年蒙古正式成為「國際肉盟」的成員,在2003年九月于烏蘭巴托召開了一個盛大的畜肉國際商展和論壇,很多畜肉生產商都先后更新了設備,如marcet公司就分別從德國、美國、日本、韓國、俄國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建立了現代化的全新工廠,據marcet公司表示,新工廠每輪可屠宰大畜200頭和小畜1000頭,每天可冷凍屠體120噸和肉產品100噸,冷藏倉庫儲藏量為2500-3000噸。由上述情形可見,在在都為蒙古畜肉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先決的必備條件。
表二: 蒙畜肉出口比較 1999-2002 / 千噸 /
1999 2000 2001 2002
主要為牛、羊肉 15.0 16.7 19.8 23.3
三、建筑業部門蓄勢待發
蒙古建筑業在1998年以前曾占當時國內生產總額10%以上,在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受到嚴重的沖擊,直到1995年時才開始逐漸復蘇。目前蒙古有800余家公司從事該個產業,其中537家專營建筑工程,58家經營建筑材料,213家從事建筑探勘或圖案設計。
蒙古全國目前共有住宅面積687.8萬平方米,26萬5500戶住宅,全國人口的42.8%居住在其中,平均每人所占住宅面積在城市為6.3平方米,牧區為5.3平方米,低于標準35% - 50%。蒙古目仍有57.2%人口或29萬2000戶家庭居住在蒙古 包里,尤其是近年隨著牧區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在城市周邊的蒙古包住宅區不斷擴大,給城市整體規劃與環境帶來了極嚴重的負面影響。近幾年來,蒙古國家財政狀況漸有好轉,民眾對住宅的需求也愈來愈高,建筑業生產力也年年增長,2002 年建筑業的產值為648億蒙幣,這比2001年同期增長了18.7%。其中 建筑業產值的68%是來自私營企業和地方預算。
另一方面,根據阿勒坦布拉格自由貿易區綜合建設計劃案數據顯示,未來蒙古政府及國內外投資者將在該區投入達5億6680萬美元的建設經費。其中規劃用于基礎建設之線管鋪設、道路工程、公共設施與公園綠地之投資額就約占總投資額的10%。相信這將提供蒙古國內建筑業與外國投資人一個伸展空間很大的舞臺。
四、觀光旅游業前景光明
蒙古地域遼闊、人口稀少,許多地區還處于未開發狀態,自然風景得以保持原貌,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為發展本國經濟,近年蒙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把2003年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