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行業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首次突破了1000億元大關,”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汪建業日前對記者說,“在此基礎上,今后重機企業將以服務支柱產業,提供國民經濟和市場急需的重大技術裝備為發展思路。”
有效服務 特色經營
到2010年,重機企業要以西部開發為重點,以水利、能源、交通、原材料、綠色工程等基礎工業和汽車等支柱產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發展和提供國民經濟和市場急需的重大技術裝備,同時利用現有的產品優勢,擴大發展領域,積極為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物料搬運等新興工業服務。
汪建業說,同時還將壓縮生產能力,提高效率,控制總量,并積極支持有競爭力的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使之成為行業的主導企業。如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公司以搬遷重組為契機,轉換經營機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組織結構調整、資源優化組合,建成了國內一流企業。又如,太重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20個分公司和子公司、1個上市公司、2個控股公司、5個參股公司和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的大型企業集團。
此外,通過市場機制淘汰長期虧損、無特色產品的企業。如有些企業因長期虧損,現已破產或被別的企業兼并。
通過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組合,形成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既有制造成套產品能力的企業,又有生產配套產品的企業;既有重型機械大規模集團,又有特色產品的中小企業,構建成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大”、“特”、“專”、“精、產品優勢互補的企業群體。
提高技術 直面競爭
在今后幾年中,建議重機企業的產品結構重點放在開發城市垃圾與工業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自動化立體倉庫、商業運輸配送中心等四項技術裝備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冶金技術裝備要開發高效、節能、環保新產品,如直接還原、大型超高功率電爐、高效連鑄連軋等新技術裝備,礦山與隧道工程的技術裝備主要以開發煤炭井下現代化綜采設備與隧道大型全斷面掘進機等為主。在全面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的基礎上,2005年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0%,2010年重型礦山機械行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50%。
通過技術改造、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技術創新,到2010年全部重型機械產品要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水平,其中30%達到當代國際水平。
建立大型鑄鍛件、磨破篩分機械等特色產品的生產基地。加快油膜軸承、液壓潤滑等基礎件、配套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同時加快建設重點骨干企業的技術開發中心。到2005年主要重大技術裝備基本立足國內,2010年以國內為主成套提供具有當代國際水平的冶金、礦山、起重運輸、重型鍛壓等重型機械技術裝備。
汪建業介紹說,目前,我國鑄鍛件生產能力利用率不到20%,很多企業的鑄鍛件生產設備不配套,而且能耗大,污染嚴重。為此,建議建立兩個大型鑄鍛件生產中心。這兩個中心要建成高效節能的企業,其煉鋼能力和萬噸水壓機必須匹配,在國際市場上能與日本等相應的企業競爭。
而重組的特大型重型機械企業集團將主要開發、設計和制造冶金、能源、石化等行業所需的大型成套設備,使之制造能力可與西馬克、三菱重工等企業抗衡。
建議國家擇優支持具有特色產品的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其中包括支持有相應生產能力的企業開發制造中小型破磨設備和城市垃圾處理設備,增強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支持有相應能力的企業開發和制造立體停車設備、中小型的倉儲設備和大型吊橋、機場過橋等產品,增強它們在國內和東南亞市場的競爭力。
汪建業指出,重機行業有千余個企業,對于目前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尚達不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企業,或者轉產重組,或者轉讓和被兼并、或者破產淘汰出局。因此政府各部門要積極支持重型機械企業的強強聯合、資產重組和技術改造,以提高其工藝裝備水平,填平補齊,充分發揮其裝備的能力,使企業經濟運行質量得以提高。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