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中國西部國際焊接及切割技術展覽會上,記者走在展廳里,目光所及的不是租用標準展位的小公司,就是像“panasonic”這樣行業大佬的巨幅展板。猛然間,醒目的“經緯”二字吸引了記者的眼球,紡織機械行業的巨擘怎么會出現在焊接展會上?
細看之下才注意到,和“經緯”相連的并不是熟悉的“紡機”,而是一字之差的“焊機”。當即記者對參展的有關人員進行了采訪,發掘個中原委。
背靠大樹好乘涼
提到經緯就不能不說到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經緯紡機)。經緯紡機前身是經緯紡織機械廠,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首家大型紡織機械制造企業,于1954年8月建成投產。經過40多年的起伏發展,經緯紡機迎來了新生的機會。1995年8月15日,在原經緯紡織機械廠的基礎上,將其從事紡織機械生產的業務和與之相關的資產及負債重組,引入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設立了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注冊于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使企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重組后的經緯紡機即刻開始壯大自己,躋身資本市場。1996年1月在香港發行18080萬h股,2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同年11月在國內發行2300萬a股,12月在深圳證交所上市。有了錢的經緯紡機并沒有滿足于賬面上的強大,而是投入到了擴大規模的一系列舉措中,不斷做強做大公司實體。
經過多年的經營,經緯紡機成為國內最大的紡織機械制造廠商之一。公司主導產品棉紡成套設備的技術水平、制造能力均基本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水平,國內市場占有率在60%左右,是國內唯一的棉紡成套設備供貨商,國內尚無廠家能夠在成套設備制造能力上與經緯紡機相抗衡。
厚積薄發
時光回轉到2000年,剛剛重組的經緯紡機,在紡織機械行業正可謂躊躇滿志,而公司并沒有“專心”主業,而是開始擴大公司經營范圍,走上了多種經營的道路。
2000年11月,經緯焊機的家落在了榆次經緯機電設備廠,該廠是經緯紡機的定點機械、紡織、電器專業配套生產基地,是經緯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重點支柱企業之一。經緯焊機沒有在本已產品趨同的市場中繼續東施效顰,而是全部技術自己研發,要做自己的焊機。這對于沒有研制經驗的經緯焊機來說難度自然可想而知,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作為一個大型的紡機生產企業,自身就是焊機的使用者,所以對焊機應用中的問題以及用戶的需要有著親身的體會,這就為他們產品的易用性以及市場定位提供了參考。
今年是經緯焊機第一年正式推向市場,全面開始銷售工作。然而,接受用戶的檢驗已經有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經緯焊機的產品在研制出來并經過各種廠內性能檢驗之后,并沒有馬上投入市場,而是先在一些企業中試用,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吸取用戶的意見,對產品進行完善改進。經緯焊機的做法是,做就要做成熟的產品,不能讓產品進入市場后再接受檢驗。
經緯焊機主要面向的市場是造船廠、鍋爐制造廠等企業,這些企業對焊接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對焊工的要求比較高,必須有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然而,目前我國高等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經緯焊機的智能型產品正好能解決這一問題,它能根據用戶輸入的初始條件,通過內置的多種專家系統對焊機進行調整,對操作者的專業技能要求大大降低。避免人為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我們預計今年產品銷售能達到500臺。”銷售科長侯曉峰對自己的產品很有信心。
市場和對手
“市場大,對手少”是每一個企業所期盼的。而對于一個發展了40多年的行業來說,市場相對穩定,對手經驗豐富,焊機行業就是如此。
據有關機構預測,今后幾年,我國的鋼鐵產量不會有大的變化,國內市場對電焊機的需求相對穩定,市場容量變化也不會太大。目前國內電焊機市場總的形勢是:產品產量供大于求,競爭激烈。
同市場相比,競爭對手也不容小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企業結構和布局在“九五”期間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1995年,我國尚有各類電焊機專業和兼業制造廠,焊接輔機具、元器件、配套件廠約1400~1500家。到2000年,這些企業中,停產、半停產、轉產、資產重組的已達50%。目前,電焊機行業各類企業的總數保持在900家左右。其中,有電焊機行業焊接設備專業研究所1家,原機械工業部定點企業38家(含骨干企業2家、重點企業6家)。
和這些經過嚴酷的生存競爭考驗的企業相比,經緯焊機還只能算是初出茅廬的新兵,意欲在焊機市場中崛起,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