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起重機是我們建筑機械的關鍵設備,在建筑施工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只用了五十年時間走完了國外發達國家上百年塔機發展的路程,如今已達到發達國家九十年代水平并躋身于當代國際市場。
塔式起重機發展回顧
五十年代初,我國塔機的仿制開始起步生產的是一些小型塔機,六十年代自行設計制造了25tm、40tm、60tm、160tm四種機型,多以擺臂為主;七十年代,隨著高層建筑發展,對施工機械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160tm附著式、45tm內爬式、120tm自升式等都由我國自己設計并制造;八十年代,國家建設突飛猛進,建筑用最大的的
250tm塔機也應運而生。特別是1984年,首先在北京建工集團建機廠引進世界先進的法國potain(波坦)公司技術并于次年成功試制了fo/23b塔機,這可以說是我國塔機發展史的里程碑,它大大縮缺了我國與國外的差距,使我國塔機發展步入快行道。通過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我國自行研制的
qtz80、qtz120兩種機型已達到國外八十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進入九十年代,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內外市場對塔機要求越來越高,眾多城市大型建筑、水利、電力、橋梁等不斷增加,市場的要求加快了新產品開發的力度,先后有400tm、900tm水平臂和300tm動臂式塔機,主要性能達到了國外九十年代水平,這一系列的塔機的開發不但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替代和減少了大型塔機的進口數量。
綜觀50年發展史,我國塔機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我國增幅最快的新興行業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塔機行業在設計、制造、管理和市場開拓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較為健全的機制,以目前我國300余家生產塔機廠家為計,取得生產許可證的達100余家,近幾年,塔機產量颶升不下,2001年產量
9309臺,2002年10580臺,今年市場需求量在20000臺,就總體而言,我國已成為世界民用塔機的生產大國,也是世界塔機主要需求市場之一。
塔式起重機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塔機經過五十年的發展與先進國家水平差距大為縮小,并成為生產和使用的大國,但在總體的結構、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國外比還存在一定問題。
產品結構不合理我國至今累計生產了近十萬臺塔式起重機,但型號還達不到40種,絕大部分型號大同小異,原因之一是技術法規限制了產品開發。80年代,我國出于統一管理,有利于客戶選擇的初衷,出臺了型號分類標準,這不能說不是好意,但實際運做正好相反,很大程度制約了塔機技術進步。業內人士認為,產品型號定死了,開發受到局限,沒什么新品種可開發了,而發達國家小到只有1-2tm可拖走家用轎車的特型吊,大到5000tm的特大塔吊,市場需要什么就開發什么,雖群雄爭霸,但各具特色,正如"可口可樂"賦予了"歡樂","雪碧"賦予了"清透","芬達"賦予了"開心"一樣,而不是按分類標準開發,致使千機一面,卻在市場上打得頭破血流。目前,我國塔機產品型號還不及法國potain公司一家多,快餐塔機在發達國家呈上升趨勢,我國還是弱項,近五年,我國大、特大型塔機短缺,中、小型過剩,并急需更新換代。
產品技術性能含金量不高塔式起重機是建筑機械唯一可移動垂直運輸工具,其技術性能高低不僅關乎工程進度,更關系著安全生產。目前,我國塔機性能基本處于八、九十年代的機械化水平,與現代國外智能化、數字化控制技術還有很大差距,跟不上市場的需要。由于可靠性較差,造成機械、電器事故率較高。代表當代塔機技術性能的全無極調速、plc控制在發達國家中已十分普及,而在我國充其量在2%;發達國家已批量生產、運行狀態實現了全參數監控與故障診斷的智能型塔機,而我國目前剛剛啟動,可以說還是空白。分析原因是用戶群的不確定性制約了技術進步。由于建筑市場繁榮,發展迅速,大量中小建筑企業應運而生,很多新生建筑企業由于缺乏長運規則,資金不雄厚,只得購入技術含量低,一次性投入少的一般塔機或淘汰下來的"二手貨"。這方面,我國法規上還沒有明確的限制,或有限制但執行力度也不夠,造成購入技術先進,投資大的企業競爭力反而下降;再有陳舊的觀念也是制約技術進步的因素,先進的技術,良好的監控系統無疑對保障工程速度、質量和安全生產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同時必不可少地要進行學習或培訓已掌握現代技術,這又會引起固有傳統觀念用戶的反感,他們誤認為原來的好使、
方便。
制造技術不適應在塔機制造上,一些人存在一定誤區,認為建筑工地的塔吊是傻大黑粗,不是什么高精尖細的產品,能吊能轉就行了。其實恰恰相反,塔機制造的每個環節關系著人們的生產安全,不能有任何的忽視和紕漏。從近20年來看,我國塔機制造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但相對其他行業先進的制造技術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涂裝工序上,多數企業仍是傳統的人工除銹、刷漆,沒有封閉噴漆,基底處理不徹底,效率低,文明程度差,環境污染大,焊接質量,外觀質量都難以保證。以北京建工集團建機廠為例,該廠借搬遷順義為契機投資近千萬,形成噴丸予處理,水循環封閉噴漆和烘干的流水線,除銹率達100%,噴涂出的結構件光澤度高,達到現代涂裝水平,產品外觀質量大為改善,贏得客戶青睞。目前,多數企業的管理模式或生產方式還沒擺脫傳統的多極地進的靜態模式,有的還是小而全,大而全,專業化程度,工藝裝備和管理水平都很低,很難適應多品種批量化生產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難以形成我自己民族特區的規模工業。據悉,就目前我國所有塔機廠的年產量大致相當于法國potain公司一家年產量的數量,而且品種、規模還遠不如他們齊全。
除以上分析還難以說明目前我國塔機生產存在的問題,諸如在試驗手段上,多數企業不具備對原材料的予處理和配套件的進廠檢驗能力;在配套件生產上,企業多,品種重復,生產質量差。特別是液壓件、電器件等不過關,直接影響到主機的質量和可靠性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