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開放的市場與增速放緩壓力疊加,中國車市的2019會有怎樣的變化?3月2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9年中國車市完成2800萬輛的產銷量目標問題不大,但會有很多新的變化出現,兼并重組的步伐會加快,合資股比變化、新造車企業動蕩等因素將加劇這種變化。而這些問題,在4月16日-18日上海召開的2019中國汽車論壇上都將有更深入的探討,以“創新、開放、綠色—聚焦汽車產業變革與機遇”的本屆論壇將圍繞電動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未來汽車發展趨勢進行廣泛交流。
“2019年車市沒那么悲觀”
“我一直不太認為今年是車市寒冬。”師建華再次強調,當前車市產銷量的下滑主要受宏觀經濟和消費能力等因素影響,正處于購置稅政策透支市場需求后的消化期。中汽協認為,今年零增長、實現2800萬輛的產銷量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中國車市還沒有到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沒有那么悲觀。
“我們和企業交流的情況,有些車企的銷量目標是遠高于去年的。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某些國際車企調低了在中國的銷量目標。他們調低在中國的銷售目標是企業的戰略考量,但一兩家下調在華市場預期不代表中國市場就不行了。”師建華還表示,要正確看待1、2月的產銷量大幅下滑,尤其是2月份,受春節因素影響外,有些企業也在等待十部委鼓勵汽車消費的后續政策,沒有發力,這也是整體市場大幅下滑的因素之一。
不過,師建華仍秉持中汽協一貫的態度,不要用臨時政策刺激消費。“我們需要‘溫補’,而不是‘大補’。”他還判斷,以當前的汽車市場和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態勢看,國家不太可能用大力的財政補貼等手段刺激消費。
尤其是來自銷售層面,從終端銷售的反饋看,車市并不那么冷清。“一些經銷商反而覺得現在這個階段進店的人多了,汽車之家也給出了不錯的數據。這說明,我們的企業沒有通過一味的壓庫存來提高銷量,而是給經銷商消化庫存的時間,讓市場更健康的發展。”師建華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應對。
“兼并重組、市場整合是方向”
“市場不好,優質企業會更有信心,一些弱勢企業可能會盼望政策刺激,幫助度過難關。但兼并重組、整合一定是我國車市發展的方向,誰做得好誰就將存活下來,該出局的就得出局。”師建華說。今年可謂是中國車市的調整年,在零增長的市場中,競爭會更加激烈,但也有一些優秀的中國品牌表現出了一定的信心,我們要對中國車市的發展懷抱信心。
近日,大眾集團公開宣稱要提升在華合資企業的股比,雖然,上汽集團對此表示遺憾,但外資會否大幅提升合資股比一直是業內頗為擔憂的事情,對此,師建華表示不必過度擔心。“股比開放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這是大勢所趨,沒有任何懸念。我們現在擔心的無外乎是哪些企業,會在什么時候提出怎樣的股比要求。也許所有在華的合資企業外方都會有這個想法。但,想了之后未必一定就都能實現。”他說,“外資對于股比的要求一定是以其在中國市場的利益最大化為前提。如果,提升股比能讓他更好獲益,就是值得的。”
不過,師建華也強調,今天合資企業股比的價值已經和當初不同了,外方想要提升股比付出的代價也會不同,是商業行為,需要和中方協商。在過去的合資過程中,中方對合資企業的貢獻也不小,尤其是在市場端,外方想提升股比,必須考慮中方的態度,達成雙方都滿意的成果才能實現。以寶馬提升華晨寶馬的股比為例,也并非那么簡單,寶馬也是付出一定代價才能如愿達成的。師建華判斷,即使外方想提升在合資公司中的股比,恐怕在技術等領域需要拿出更大的誠意。“也不排除有些企業可能只是想提升在合資企業中的話語權、主導權。”師建華強調,面對中國這個全球最活躍的汽車市場,任何企業都會想在這里有更大的作為,大家都看好這里的發展潛力,但究竟怎么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或者說提升自己的獲益,還要很多因素要考量。
盡管,在過去很多年的發展中,合資企業的競爭力普遍較自主品牌更有優勢,但師建華認為,現在的市場還沒發展到合資與自主短兵相接、生死博弈的程度,從更廣闊的角度看,中國車市絕不是合資與自主品牌之間的競爭,包括新造車勢力在內,究竟誰能最終存活下來還不好說。不過,師建華再次強調,新造車勢力一定要對造車懷有敬畏之心才有可能成功。
“特斯拉沒那么可怕”
“特斯拉好像沒那么可怕吧?它畢竟是一家還沒有盈利,也沒有十分濃厚底蘊的企業。”面對大家對特斯拉高喊“狼來了”的擔憂,師建華表現得對中國市場頗有信心,而這種信心是來自于對企業的了解。“特斯拉以更快的速度進入中國,大家同臺競爭就是了,用市場做最后的考驗,品牌被老百姓接受才能進入良性循環。”他還認為,大家之所以覺得特斯拉可怕,并非其完全憑借實力占領了中國高端電動汽車市場,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國人對外國品牌“仰視”的消費觀念影響。師建華介紹,中國電動汽車的骨干品牌(企業)面對特斯拉的競爭表現的很有信心。“我們的骨干企業,有健全的產業鏈體系、產品也越來越好,完全有能力應對特斯拉的競爭。”師建華如是說,“大家在一起競爭,會越來越好。”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的不斷增多,相關問題也被各方持續關注,電動汽車三包、安全性等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對此,師建華表示,這是必然,也是電動汽車發展必須要補上的功課。“在依靠補貼上量的時代,電動汽車的發展初期,有些車輛出現粗制濫造的問題,包括去年的連續自燃事件,留下了后遺癥,要求我們現在必須加強管理。”他說,電動汽車的發展必須加強安全管控,也必須確保消費者的消費權益,否則將對產品、企業和行業造成巨大傷害。
同時,師建華還強調,要鼓勵多元化的發展,政府不應嚴格限制技術路線,無論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甲醇汽車還是混合動力,要鼓勵百花齊放。“我們要以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結果導向為原則,鼓勵各種技術共同發展。”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