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真正生產精梳機是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國外有人戲稱我們生產的精梳機是半精梳機。今天,我們在第十一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上看到,精梳設備參展的國內企業有7家左右,并以新的設計理念,在工藝上獲得了突破,為中外同行所稱道。
同臺競技,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在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上,上海紡機總廠的cj40s型精梳機,以及江蘇昆山凱宮機械公司的jsfa286型、山西貝斯特機械公司的bs280型、山西鴻基實業公司的sxfl272、和福晉紡機公司的fa278型精梳機,都代表了當今中國精梳機最先進水平。特別是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條件下,國內各制造廠對精梳機做了不少的改進,其特點在所展示的設備中各有體現。如上海紡機總廠的精梳機,采用伺服電機傳動,四軸聯動,分離羅拉,顯示了較高的機電一體化水平;還有江蘇昆山凱宮機械公司的精梳機,主電機采用無級變頻調速,剎車準確、及時,調速范圍寬、精度高、操作和維護簡單化、人性化。另外,以較高的鉗次現場生產演示的有:山西鴻基sxfl272精梳機,演示速度達430鉗次/分,馬佐里(東臺)cm500n演示速度可達400鉗次/分。在這樣高速運轉中,觸摸車頭機架部分,振動并不激烈,紡出棉網質量也無明顯惡化。據了解,必須要依靠提高車頭齒輪精度(5級)與嚴格裝配質量,才能達到上述狀態。這證明,國產精梳機的機械制造水平確實提高了,機電一體化水平也提高了,機器的可靠性也有所改善。
而在國外展館的瑞士立達(rieter)公司推出的新機型e65/e75精梳機,號稱全世界第一臺能達到450鉗次/分的精梳機。其中e65為半自動,e75為全自動。每小時單產e65為66公斤/小時,e75為68公斤/小時。在不降低質量的前提下,效率可提高至96%。該公司的做法是:繼續運用c.a.p.d(計算機輔助過程設計),進一步優化精梳機的各種運動過程,使加工原料纖維的長度范圍從25.4~38.1毫米,最長可到43.5毫米。立達e65/e75適紡的纖維長度,似應引起國內各生產廠家的注意。采用3/3(表示三上三下,下同)壓力棒牽伸取代原3/5的曲線牽伸,后牽伸和主牽伸區的隔距可很方便地進行調節,以提高成紗質量水平。采用新型頂梳ri—q—top,提高其在線自清潔功能。采用特殊設計的高性能錫林,加強了精梳機的梳理功能。
設計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
那么就精梳機而言,我們的實際水平究竟如何呢?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秘書長王樹田認為,中國紡織機械的研發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意識還處于過渡狀態,科研投入僅占企業銷售收入的3%左右,雖說這兩年又有了快速發展,但是自主研發能力還比較差。另外,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目前就如何提高企業工業化設計,組織了一些活動,但說實在,我國現在設計方面的裝備、軟件都不差,現在cad,包括三維設計等我國紡機企業都有,但是我們的設計還是遠遠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因此,內地紡織機械生產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普遍還很弱,可以說是“大而不強”,表現在機械制造能力不強,先進裝備的研發能力和自動控制系統的研發能力不足。但隨著近幾年來紡織機械買技術的路越走越窄,有的紡機企業只能進行自主研發,因此這幾年是我國紡機研發水平發展最快的幾年,尤其是國產棉紡設備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加大投入,提高自主研發能力
對企業來說,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經費問題,實際上還是意識問題。現在企業對研發普遍“興趣不大”。一說原因就是:經費投入大、吃力不討好。但是國內紡機企業的研究經費遠遠低于國外紡機企業的投入,現在國外企業用于研發的投入占銷售額的6%,有的甚至更高,而內地企業紡織機械行業的總體研發投入只占銷售額的3%左右,還有的企業根本沒有研發投入。對于這一問題,有關專家在大聲疾呼的同時提出,中國紡織機械行業的發展必須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依靠技術創新提高自主研發能力。
就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的時候,國際著名的紡織機械生產企業紛紛落戶中國,并且形成了規模生產能力。從目前紡織行業購買紡織機械產品的情況看,高端產品主要還是依靠進口,國產紡機靠著價格優勢在市場上與進口紡機產品平分秋色。但是,隨著外資企業直接在華投資辦廠,不僅大大降低了其產品的生產成本,同時也使我國紡機行業的比較優勢受到威脅。因此,企業下大力氣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是今后擺在我國紡機企業面前的首要任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