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話名家|楊偉國:人工智能時代讀書是一種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二級教授楊偉國
最近兩三年,我基本都在講“終結”,所以,很多時候大家都叫我“終結者”。雖然這個概念大家不是很喜歡,但我們可能正處于這樣的狀態之中。所以,與其有些恐懼,還不如先去了解,才能找到應對這個問題的方法。今天,它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研究,是個初步觀察。雖然這個題目從學術角度上講特別窄,但我們每一個人現在都處在這樣的狀態中。所以,我特別希望講完以后,大家從我們自身目前的工作、就業狀態去思考、討論。
第一,基本趨勢。
最近,又出了“網約護士”,未來包括制造業都有可能出現在平臺上。所以,崗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勞動雇傭關系正在被一種新的工作市場、人力資本市場和人力資本關系所替代。新的范式下可能需要新的概念,才能把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全部概括起來。
第二,人力資本市場和工作市場有可能會被數字技術平臺化和共享化。
這種平臺和共享的核心問題,一方面是給組織帶來靈活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個體帶來不一樣的工作體驗。你想想每天上班8個小時,真的心甘情愿嗎?真的覺得是一種享受嗎?這種發展的結果不是一個組織想那樣干就干得了的事情。這是市場、政府與個體之間共同作用的結果,個性和市場相互競爭最后達成均衡狀態。
平臺和共享化,我們知道工業經濟條件下,經濟學其實就是價格理論,價格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最優配置之后有沒有被最優利用?總有人覺得它會浪費,所以愿意收點錢讓別人享受。所以,共享經濟最早在美國其實是別墅的共享,比如airbnb。
hi+abc+iot將徹底重塑工作世界。人力資本市場,所有今天發生的事兒都是自己干出來的,去年南方大學給小孩做基因編輯的賀建奎,我們批判他。但從無政府角度來講一定會有人去做的。
人類智能、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云計算以及萬物互聯會重塑工作世界,我們現在的工作狀態,五年、十年的變化都是面目全非的狀態。這是一個趨勢。
第三,機制。
1.資源稀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兩點,第一要把資源用到最大的程度,第二要讓人高興。因為資源是稀缺的,必須用到最大潛力的狀態;你用到最大潛力的狀態,大家說我不愿意干。人力資源剛開始搞的各種各樣的工作設計,后來老百姓不干的,把機器砸了,或者偷懶等等,他就知道人的機制在里面。這是兩點相互作用的結果。
2.生存權利。技術發展的結果應該給個體更大的選擇空間。我愿意被雇傭的時候就老老實實在那兒上班,愿意做就做點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別是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我有人力資本,自己還有點財產,再加上數字技術的支持,我為什么不能讓自己有點自由選擇呢?
3.政府治理。我一直認為,政府在全球技術發展過程中是中性的角色,有些時候是負面的角色。現在平臺經濟,全球范圍內管制之間的競爭,誰能找到讓平臺經濟飛躍發展,同時又把平臺經濟所帶來的個人穩定性破壞,如果他有這種訴求,你能在體制、政策上解決就是最好的模式。
第四,政策含義:認知。
勞動者個體的天然脆弱性,一個國家對個體的勞動保障有基本的兜底。難就難在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你又是生產要素,新的數字經濟條件下,這種關系的分解其實有助于大家比較好地認識到自己勞動、工作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歐洲在這方面經歷了非常長的過程,現在仍然沒有解決,個別國家解決完了之后經濟發展還是比較快的。
由于工業條件,我們有雇傭關系,所有工作權利和社會保障都得到了保證,所以,我們就把這兩者等同起來了,勞動關系和雇傭關系只是權利保護的載體,不等于保護本身。這個概念一定要區分開來。所以,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我們實際可以有更多的保護載體,你的關系沒有了,我工作一段時間,政府就可以立法來保障在工作這段時間里應該承擔對他所承擔的責任。比如社保繳費問題,數字經濟條件下比過去更難一點。政府第二個關鍵的問題是能力的問題,都遇到這個事情,就沒有辦法去做。
第五,政策含義:框架。
我可以有個簡單預測,當所有人工智能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學習可能會成為一種工作,上大學是拿工資的,因為那時讀書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現在韓國已經對人工智能替代的勞動力開始收稅了,因為你替代了勞動力之后,人工智能或機器人24×7,效率還比人高很多,比如德勤的“小勤機器人”效率是人的15倍。這么大的生產力,如果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學勞動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不是沿著曲線移動,而是曲線的移動,因為你增加了勞動力需求,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所以,未來很多民族傳統、文體藝術、社會服務都是一種工作機會。
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細顆粒的小的工作任務就變成了非常稠密的市場。因為市場的稠密使得我不至于今天拉了這個活以后,明天還有沒有活,因為你的活都很小。所以,滴滴司機、快遞、外賣這些顆粒小的工作任務組合在一起。為什么現在平臺經濟開始要燒錢?沒有足夠量的供給者和需求者,市場不夠稠密,平臺就不能持續。技術的便利性會把所有的市場變成有效市場,因為你有消費,所以快遞的工作就會有了。創造更加稠密的工作市場現在是政府應該干的事情。
所有在座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會想大學為什么要存在?你所培養的東西,社會上就沒有其他途徑來取代嗎?我認為,現在大學里關于培養工作能力方面的功能越來越小,其實是扮演發放證書的任務。未來我不敢說大學會消失,但大學有可能在未來能力提升的體系中不會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你想想,如果都是稠密的工作市場都不知道工作是誰給的,工作是誰干的,所以你是哪個大學來的不重要,這個工作完成的狀況最好就可以了,而且在平臺上開始這樣的工作,你干的事情人家都知道,你給人家送的外賣人家滿意不滿意都很清楚。學校這種為了證明你有這樣能力的機構,就會被平臺取代。高等教育到底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建立工作能力,現在高校如果往這方面去轉變,實際還是有價值的。基于互聯網和教育機構相結合的分布式終身學習模式應該是政府政策上要做的事情,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要做的事情。
因為長尾的存在,你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市場上找到買家,只要你能把它做出來,這就是長尾的原因,你做的那道菜可能99%的人都覺得口味太怪異了,但可能有一兩個人就特別喜歡你做的那個口味。羅格斯大學之前勞動關系學院院長,干了院長以后覺得挺無聊的,出去開餐館開了三年,又覺得挺無聊的,回來當教授。那個變化還是崗位的變化,我們未來的變化,可能上午當教授,下午當廚師了。你想想也可能做過滴滴司機,那就是你駕駛的技能,從來沒有給你帶來什么收益,現在在這個平臺下可以給你帶來收益。所以,平臺和共享經濟是個好東西,是人類解放,潛能發揮的過程。
現在全球政府質疑平臺和共享經濟或數字經濟的關鍵,就是這些人在你那兒工作,卻沒有社保,等到他不能工作的時候,社會風險就很大。所以,現在要加快探索建立基于工作交易平臺的新社會保障體系,每掙一筆錢里都要由交易的雙方提一點費用來建設。當然,這是太簡單化的說法,過去我們的管理是政府向企業去收(這筆錢),現在要向交易去收,這的確要求不一樣,但現在的條件應該具備了。這是政策層面上,這是講了四個點(趨勢、框架、機制、認知),主要是前面三點:第一要有稠密的工作市場,第二每個人工作能力的學習,是個終身持續的方式;第三政府要有新型的社保體系。
第六,新時代大開局
我們正在迎來和過去不一樣的時代,所有人剛好生在這個時代是巨大的幸福,其實我們這樣的人是最幸福的,經歷了農業時代,也經歷了工業時代,還經歷著數字經濟的時代。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