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種類繁多的機電產品中,中國在發展家用電器出口貿易方面起步相對較早,因而收獲也很大。自從1985年開始落實國務院有關推動機電產品出口的128號文件開始,中國在拓展家用電器出口貿易方面的努力已經持續了20余年。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市場上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微波爐、電風扇等家用電器的主要供應國。
從前些年來看,家用電器在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據海關統計,1995年至2004年中國家用電器的出口金額從33.3億美元增加到174.9億美元,家用電器出口每年平均遞增25.1%,而同期整個出口貿易的增長幅度也不過16.6%,家用電器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比重也相應由1.57%擴大到2.95%。有鑒于此,本文有必要針對中國家用電器出口規模擴張的背景加以剖析。
檔次越高價值越高傳統觀點認為,出口規模的形成實際上是由數量與價格決定的,但由于兩者之間存在反向運行的關系,因而長期以來國內圍繞著規模與效益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從中國家用電器出口擴張的實踐來看,一方面,出口貨源、客戶渠道、配額限制等一些因素客觀上影響著家用電器出口數量。另一方面,成本。
匯率、出口退稅等另外一些因素則直接影到家用電器的出口價格。事實上,過去若干年內我們在拓展中國家用電器出口貿易方面的努力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實現家用電器出口數量與價格乘積的最大化。然而,在對出口規模的構成進行考察時僅僅考慮出口的數量與價格這兩方面的因素是不夠的,還應當關注到第三方面的因素,即檔次因素。應當看到,在產品更新換代、適用性、收入水平、技術研發能力等諸多因素影響下,不同家用電器的出口檔次各有不同。相對來說,出口家用電器的檔次并非同一商品的價格變化,而是出口數量在具有不完全替代關系產品之間的分布結果,檔次越高則意味著高價品所占比例越大,也就是說值錢貨越多。
應當看到,按照恒等式(出口額=出口數量×出口價格)的構成,出口額的形成似乎與檔次因素無關。然而,上述恒等式中的出口數量實際上用以基期價格為權重的數量指數來表示。事實上,這樣的數量指數并非僅僅由純粹的數量因素所決定,還要看出口的產品是否為“值錢”貨,因為“值錢”的家用電器出口對數量指數影響相對更大,而低檔的家用電器出口對數量指數影響則相對有限。例如,假定其他性能完全相同,2馬力的空調器對家用電器出口數量指數的貢獻要大于1馬力空調。因此,可采用某類家用電器出口定基數量指數剔除實際出口數量變化因素后的剩余信息來表示該類家用電器出口檔次水平。
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家用電器在概念上是由眾多系列的產品構成,但也并非所有類別家用電器都適合作為樣本構建能夠反映家用電器出口檔次的加權平均指數。一方面,樣本要產品規格上的檔次差異比較顯著,如空調器可以用功率區分檔次等。另一方面,不同檔次產品所對應的價格水平也能夠體現出檔次上的差別。此外,入選的產品系列一般來說應當占有一定代表性,如果以2000年作為生成家用電器出口檔次指數的基期,入選樣本產品各自的權重(用百分比表示)及入選產品規格數目(用括號標明)分別為空調器27.3%(5項)、壓縮機1.57%(6項)、洗衣機3.26%(4項)、電風扇23.24%(9項)、電冰箱8.94%(8項)、電動刀剪6.04%(2項)、自供能源手提電燈10.59%(2項)、電爐具19.06%(3項)。不難看出,上述樣本集基本涉及到了中國家用電器出口的主要產品,既包括家電整機,也包括零部件,還包括小家電,這些入選樣本的家用電器出口金額合計占2000年家用電器出口總金額的51.2%。
總的來看,自從1992年中國采用協調稅則以后,中國家用電器出口的檔次水平,經歷了與出口消費類電子產品檔次水平逐年上升的趨勢迥然不同的m形大起大落走勢。在過去的10余年中,中國的家用電器出口更加側重于價格競爭優勢的發揮,對提高出口家用電器檔次重視不夠。這期間檔次上升的年份基本上都是家用電器出口“日子不好過”的日子,其中,1992至1994年間受到人民幣匯率高估與1997至2000年間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出口家用電器的價格競爭優勢受到沖擊,國內相關企業不得不在產品的升級換代上多下功夫。相反,一旦出口環境有所好轉,國內家用電器企業反而不太熱衷于提高出口產品檔次。
與此同時,各類家用電器出口的檔次變化各有不同,其中,出口電風扇、電冰箱、電動刀剪和壓縮機的檔次水平在1992年至2003年間分別下降26.9%。22.4%、39.8%和8.6%,而出口空調器、洗衣機、自供能源手提電燈和電爐具的檔次水平則分別上升42.4%、19%、11%和44.6%。
提升產品檔次擴大出口空間客觀地看,檔次因素對于近些年來中國家用電器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的影響基本上是逆向大于正向。入世前,家用電器出口的檔次雖然在3年內持續提升,但并未帶來出口規模的明顯擴張,而在入世以后,檔次下降對于家用電器出口的逆向影響被不斷放大。事實上,出口傳統的低檔家用電器雖然收益空間逐漸收窄,但畢竟如同一塊沒有吃完的“肥肉”吸引許多出口企業。相比之下,出口高檔家用電器雖然能獲得高一些的附加值,但先期投入帶來的風險也是很大的,被一些出口企業看作只有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才去啃的“硬骨頭”。不難看出,由于需求的價格彈性不同,國際市場貿易環境的改善對以價格競爭為主的低檔家用電器貿易的惠澤要遠遠大于對以非價格競爭為主的高檔家用電器貿易的惠澤。
盡管前些年中國家用電器出口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產品整體檔次提升的推動,但不同種類的家用電器出口貿易并不一定也都受到同樣程度的推動,有些受到的推動強一些,有些受到的推動弱一些。相對來說,電爐具等家用電器出口檔次的提升推動了家用電器出口貿易的迅速增長;自供能源手提電燈、電冰箱、電風扇等家用電器由于產品檔次提升幅度有限甚至下降,出口金額的增長相對緩慢;洗衣機、空調器等家用電器出口雖然增長迅速,主要是受到數量擴張的推動而并非受到出口產品檔次提升的促動。
中國出口家用電器總體上檔次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是有其客觀的生成背景的。首先,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產業分工進程也在加快,而作為后發國家,中國前段時間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被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淘汰的轉移出的家用電器產業,而這些家用電器產業的技術含量不是非常高,往往難于在這些勞動力成本比較高的國家存在,需要在中國這樣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重新尋找落腳點。其次,迄今為止,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家用電器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比較大,而加工貿易的商品類別基本上是技術含量相對不高的品種,因而只能是薄利多銷。再次,中國家用電器產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不僅技術裝備水平有限,人員素質也不高,管理能力也有差距,直接牽制了某些行業產品檔次的提升。此外,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中國國內市場的競爭并不十分規范,價格戰、偷工減料、造假等惡性競爭手段屢見不鮮,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應直接導致了國際市場上對中國家用電器特別是中低檔產品的認同,不利于國內家用電器產業樹立以質取勝的觀念。
準確把握檔次定位對于當前中國出口家用電器的檔次的定位不能絕對化,應當更加客觀地加以認識。具體來看,對中國出口家用電器檔次的科學定位應當把握住以下方面:
第一,出口家用電器的檔次并非越高越好。固然,出口家用電器檔次高的商品容易取得相對高一些的附加值,然而,這需要在國際市場上強大的競爭力作為保證。現階段,中國出口的家用電器中僅有少部分在國際市場上能夠占據高端位置。根據目前的競爭力,勉強出口很多尚不具備競爭實力的家用電器并不能夠取得預期的收益。相反,目前中國有許多家用電器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并非全都依靠的是提高檔次。競爭力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找準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比較優勢的產品定位。例如,溫州的許多小家電檔次并不高,出口的單件利潤也不大,但由于產品定位準確,許多溫州生產的小家電占據了國際市場的主導地位。
第二,某些高技術家用電器出口規模的擴大并不意味著整個出口家用電器檔次的提高。在某些情況下,即使產品有所更新換代也并不意味著產品檔次的提高。相對來說,中國雖然目前出口的高技術家用電器越來越多,某些家用電器也在不斷更新換代,但仍然不能說從根本上推動出口商品檔次的提高。
第三,允許出口某些低檔家用電器并不意味著允許質量低劣。現階段,中國出口家用電器的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在某些低檔產品上問題更加嚴重。事實上,不同的產品檔次僅僅指某些性能上差異,而并非質量的差別。對于某些不完全替代品而言,低檔優質的家用電器是有可能擠壓高檔劣質品市場空間的。
第四,提升出口家用電器的檔次并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統籌規劃。一方面,為了加快出口家用電器的升級換代,有必要在研究開發、風險投資體制、上游產業的同步發展、要素配置的最優化、人才培養與使用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另一方面,在家用電器的出口營銷過程中也要增強品牌意識,努力增加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出口比重,從注重價格競爭逐步轉向注重非價格競爭。
第五,迄今為止,中國出口貿易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勞動力成本低廉與規模經濟的優勢,直接對發達國家的一些夕陽產業構成壓力,因而目前也是中國貿易爭端的多發期。隨著出口家用電器貿易中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高檔產品比重加大,在國際市場上則會更早、更多地遇到貿易摩擦,因為與夕陽產業不同,中國增加出口高檔家用電器會直接威脅到發達國家現有的高科技主導產業,而這些產業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命根子”。相對來說,發達國家對于高檔家用電器的市場保護力度更大,特別是采用殺傷力更大且更加隱蔽的諸如tbt和sps之類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處于世界貿易組織監管范圍之外“灰色地帶”的自動出口限制等手段。因此,提升出口家用電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