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電動工具制造商博世電動工具幾個月前宣布,將全面接管美最時洋行在中國的銷售,推廣及分銷博世品牌的業務。這一舉動意味著博世電動工具結束了在中國長達41年獨家代理的經營模式,成為自營獨資公司。
跨國公司“擠壓”中國市場
近年來,以博世為代表的跨國巨頭電動公司如“日立”、“西門子”、“牧田”都紛紛在中國增加了自營力度,將電動工具制造基地轉移到中國。
有專家認為,跨國公司這樣的舉動,雖然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中國電動工具行業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對我國本土電動工具行業形成擠壓,事實上本土企業以“定牌生產”、“中性包裝”為主的局面仍難以得到改變。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電動工具分會秘書長張傳富對此分析說:“雖然目前我國電動工具行業已經成為世界生產大國與出口大國,但國內許多企業實際上只是國外產品的生產加工車間,雖不必擔心產品銷售,但長期處于‘定牌生產’的階段不僅無法打開自己的銷售渠道,難創自己的品牌,也導致出口價格低利潤率不高。毫無疑問,國內電動工具企業正面對內憂外患兩難的困境。”
要走出“貼牌”的困局。我國電動工具行業就必須從仿制他人品牌向自創品牌轉變。
國內品牌遭遇掣肘
據了解,國內生產的電動工具總量中約有85%以上用于出口。2005年國內電動工具整機出口達1.85億臺,出口額達到29.06億美元;電動工具零部件出口3650萬噸,出口額達到1.78億美元。我國電動工具銷售到了166個國家和地區,電動工具出口量已穩居世界第一位,是居第二位德國的兩倍。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實力雄厚的行業,其利潤率增加甚少,并且一直以來沒有被納入名牌評選的行列,這樣的現狀讓眾多電動工具企業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一位業內人士不無遺憾地說。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機械一部副主任孫廣彬也對此分析,“我國電動工具行業品牌的發展并非簡單之事,我們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困難。”
從2005年開始,我國電動工具行業仿佛進入了多事之秋,歐盟先后砸下了兩道指令weee《歐盟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和rohs《歐盟電子電機設備中危害物質禁用指令》,其中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歐盟市場的電器和電子產品不得含有鉛、汞、鎘等6種有害物質。兩個指令涉及十大類102種產品。歐盟的指令對于大多數原本就靠微利支撐的中小貼牌加工企業來說,影響是巨大的。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環保與健康是發展的趨勢,國內企業借此更要嚴格要求自己,爭取環保標準與國際接軌。這樣的高技術要求無疑又給本土企業創品牌增加了新的難度。
孫廣彬還認為,由于電動工具的技術門檻低,企業規模不大,我國的電動工具生產量雖占世界總產量的70%,但銷售額僅占世界總銷售額的30%,出口企業沒有任何承受風險的能力,行業的利潤率只有3%左右,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虧損。雖然有些廠家也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但整體而言,電動工具行業從oem(貼牌生產)到創品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之路還很漫長。國際知名的電動工具經銷商從中國的廉價電動工具產品中賺到不少錢,中國的企業從他們那里得到大批訂單,為自己求得生存,卻失去了自己品牌所擁有的陣地。
各界鼎力謀求新路
目前機電產品貿易中的種種問題已經引起商務部的重視。孫廣彬還表示,今后限制發展的對象將是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出口產品,對于出口資質好的企業,對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政府實行“走出去”的政策,并將在資金方面給予支持,扶植企業可在國外設立研發中心,在國外建廠。電動工具企業也應著眼未來,利用政府資金與政策支持,積極實施品牌戰略。
來源:中華建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