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臺灣地區最大的制造業鴻海于捷克投資設廠落成,成為捷克當地第八大企業,也是第二大出口企業。繼鴻海的設廠投資后,廣達、英業達、大同、華碩、大眾等臺灣地區電子科技大廠,相繼計劃或進行在捷克的布局。
身處歐洲心臟地帶的捷克,位于歐洲中部的內陸,東連斯洛伐克,南接奧地利,北鄰波蘭,西與德國相鄰。19世紀時,捷克奧匈帝國的工業區,70%的工業集中在此。捷克以機械制造、各種機床、動力設備、船舶、汽車、電力機車、軋鋼設備、軍工、輕紡為主,化學、玻璃工業也較發達。紡織、制鞋、啤酒釀造均聞名于世。
外資涌入機械業成長快速
在加入歐盟之前,世界各國已看好捷克低廉工資、人力資源和地理位置。捷克政府自1998年4月首度頒布制造業之獎勵投資措施以來,吸引682.5億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資。對捷克主要投資國家為德國、日本、荷蘭、奧地利、斯洛伐克、美國等。來自亞洲之投資,以日本居第一位,占對捷克投資金額的20%,其中機床大廠主要是伴隨著日本汽車相關企業前往設置營銷據點。
捷克產業在外資不斷涌入,以捷克做為歐洲汽車及電子產品的組裝基地的情形下,挾以19世紀以來培養的工藝基礎,逐漸促使捷克的機械業成為國內具競爭力產業之一,也成為僅次于運輸工具之第二大出口產業。依據捷克海關統計,2005年捷克機械產業出口金額達153.6億美元,較2004年成長18.7%。其中機床業出口,約占4.6億美元,年成長率28.7%。
捷克機床產業于1993年加盟cecimo(歐洲機床聯盟),成為cecimo的第15個會員國,并在加入聯盟后積極參與「emo」等國際級的機床展。2005年捷克的機床產值為3.7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5名,生產實力與奧地利、瑞典及土耳其并駕齊驅。在捷克的機床產出中,有91%是金屬切削機床,只有9%是金屬成型機床。
機床生產出口最大宗
捷克的機床生產,主要銷往德國,居捷克機床產值的37%,其次分別為俄羅斯、大陸地區及斯伐洛克,大陸地區及俄羅斯為捷克近兩年機床出口成長最高的區域。2004年捷克對中國大陸機床出口為996萬美元,2005年躍升為3,122萬美元,年成長率213%,同年對俄羅斯的機床出口成長幅度達56%,達到3,729萬美元。顯見機床新興市場,包括大陸地區、印度、巴西及俄羅斯等,同為歐美機床各生產國注目的焦點。
絕大部份依恃進口的捷克機床產業,進口市場規模約為5.7億美元,除本國生產外,主要來自德國(36.2%)、瑞士(11.4%)及意大利(8.7%)等西歐國家的進口,亞洲主要來自日本(14.1%)及臺灣地區(3.2%)。來自西歐國家機床大廠的優勢在于本身既有的經銷管道及地理上的優勢,日本機床廠商則提供優惠的融資條件,在捷克機床市場形成激烈的競爭。值得注意是自大陸地區進口的機床金額已超越韓國。
此外,國外直接投資亦帶動捷克機床的進口,德國等西歐國家及日本為捷克制造業重要之外人投資國,計算機業者近年在捷克投資亦帶動部分進口。
辛勤耕耘收獲漸豐
在機床的產品需求方面,金屬切削機床約占進口市場總值的65%,其中以對nc車床及綜合加工機的進口需求最高,兩者分別占整體進口需求的15.9%及15.8%。而在金屬成型機床的進口需求部份,占35%,以壓床(24.5%)的進口需求最高。
近年來臺灣地區機床廠在捷克市場辛勤耕耘,如制造綜合切削加工機整組刀庫的吉輔企業、nc車床及綜合加工機的利高機械及富尚陽企業、放電加工機的慶鴻機電已逐漸見到努力的成果。捷克的機床市場,前有德日強敵搶攻高階市場,后有大陸地區進軍低階市場,而捷克機床市場尤以中高階機型需求為主,因此,臺灣地區機床廠可藉由臺灣地區電子科技業者進入捷克設廠之利基,采取以中高階機型進入捷克市場的策略,為臺灣地區機床市場開辟另一個國際舞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