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國的機電產品貿易依舊保持強勢增長勢頭,以高出全國外貿增幅1.9個百分點的增速,將機電產品的進出口總額拋高至977..8億美元的新高。
這一數值與2005年同比凈增了2000.5億美元,使機電產品在全國外貿總額中的比重提高了0.9個百分點,達到創紀錄的55.5%。同期,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的全球排名均上升一位,分列第二和第三。
當我國外貿的第一大產品不斷刷新紀錄,并撼動世界機電產品貿易格局的同時,貿易壁壘、出口管制、關鍵技術缺失等障礙也日漸突顯,而大額順差“常態”也給貿易平衡帶來壓力。
障礙多多
入世后,我國機電產品的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但伴隨而來的,還有逐年增多的貿易摩擦。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自加入wto以來至2006年底,我國機電產品共遭遇國外反傾銷45起、保障措施11起、特保6起,共計63起(2006年16起)。涉案產品包括電視機、空調、摩托車、自行車、軸承和電池等40余個品種,涉案金額達到18.1億美元。“依目前的狀況分析,貿易摩擦并未影響我國機電貿易的整體出口趨勢,但如若一些重點產品遭遇貿易摩擦,將對國內相關行業造成較大沖擊。”該負責人還提請記者注意,在上述涉案國別中不僅有美國、歐盟、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還包括埃及、土耳其、巴西、墨西哥等近20個發展中國家,且發展中國家發起貿易摩擦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同時,各種貿易壁壘,如歐盟的rohs指令、eup指令不斷涌現,國外對我機電產品出口管制的范圍和手段也不斷擴展,在我機電產品貿易的持續增長路途上鋪設荊棘。目前,我國許多大型工程項目和研究機構所需進口的精密儀器、高新技術機電產品依舊受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諸多限制,進口渠道不暢。
大額順差“常態”
2006年,我國的機電產品順差大幅增長,達到1216.6億美元,同比增長59.3%,占到全部商品順差額的68.6%。來自機電商會的數據顯示,順差主要產生于高新機電整機產品領域。去年,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家用電器、通信設備三個行業產生的順差總額就高達1881億美元。香港、美國和歐盟是我國的機電產品貿易順差的集中地。而加工貿易、外資企業則是構成大幅貿易順差的主體。據統計,加工貿易為機電產品貿易貢獻了1758.7億美元的順差,外資企業是799.2億美元。
順差是在國際產業轉移、對外開放、進口替代增強等大背景下實現的。上述負責人認為,由于形成我國機電產品順差的因素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且隨著產能過剩和進口替代的加劇,我國機電產品大幅順差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長期存在。但他也同時指出,順差增幅將在國家宏觀調控、積極引導進口增長等因素影響下有所回落,預計2007年全年機電產品順差在1500億美元左右,增幅在25%左右。
民營企業占比較小
根據機電商會的檢測,2006年有機電產品進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進一步擴大,但平均來看,外資企業的進出口規模最大,而民營企業最小。“這在進出口額集中的大型企業的分布中最為明顯。”機電商會分析指出,去年,出口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673家,其中國有企業86家,民營企業僅為47家,而外資企業高達540家;進口方面,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593家,其中國有企業104家,民營企業41家,而外資企業仍高達446家,外企在機電產品貿易中的占比已經超過3/4。
雖然去年民營出口企業數量已經達到4.58萬家,但所占份額僅為12.8%。同時,新增企業主要集中在準入門檻低、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而企業平均規模小,品牌意識、環保意識十分匱乏,出口競爭手段單一,為產品質量、行業秩序等問題帶來隱患。
目前,我國的電子電器、信息產品和家電等行業已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但部分高新技術行業外資占比過高、體現國家裝備制造水平的車輛、大型機械、機床等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份額較低等問題依然存在。機電商會指出,加快技術研發、增強行業整體實力方是機電產品貿易跨過障礙,實現健康成長的出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