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愛仕達公司,173臺“小紅人”有效破解了用工荒。(視界網晏美華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趙峰通訊員楊鵬程
2月15日,安陸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湖北愛仕達電器有限公司人事部經理劉漢軍說,今年一季度訂單已經滿額。
訂單俏,上千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卻有些冷清,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2名操作工在控制室內,敲擊著鍵盤,操縱著20多只機械手臂上下翻飛。
與省內很多地方一樣,“用工荒”也曾影響著安陸不少企業的正常生產。大北農飼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經理劉軍民說,2016年春節后,曾以月薪0元聘請裝卸工,卻無人報名。湖北永祥糧機2015年春節后曾計劃高薪聘請幾名焊接工,同樣一無所獲。
破解“用工荒”,安陸引導企業加速“機器換人”。
接通電源,固定位置,按下開關,焊花四濺。在湖北碩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一臺焊接機器人正在工作。公司負責人夏先軍說,這是安陸市第一只機器人手臂。2013年,公司在安陸開工建設時,投資60萬元購買了2臺焊接機器人。
夏先軍說,機器換人,好處有兩方面——一是減少用工需求,降低人力成本;二是產品質量有保障。
大北農公司生產經理劉軍民算了一筆賬:去年8月,公司投入30萬元購買一臺碼垛機器人,同樣的工作內容,原來配備6名工人,現在只需配備1名;原來6人工作量20噸/小時,現在達到30噸/小時。“綜合人力成本、生產效率等方面,在公司正常運營的情況下,20個月就可收回30萬元投資成本。”
今年,大北農公司計劃新增一條散裝料生產線,進一步提升機械化程度。“屆時,整條生產線只需13名工作人員,產值可翻番。”
再回到愛仕達公司,2015年公司用工2350人,現在僅剩1450人,但年產值連續三年上升10%以上。“2017年和2018年,公司投入7000萬元,引進工業機器人173臺,降低了用工成本,提升了生產效率。”劉漢軍說,今年公司還將投入3萬元,新增工業機器人60臺左右,由自動化生產向智能化生產邁進。
除了效益提升,“機器換人”也催生一大批新技工。當愛仕達公司大量啟用機械手臂時,2002年進廠工作的周元俊曾是強烈的抵制者之一。“胳膊終究沒擰過大腿。”周元俊笑著說,后來經過公司的業務培訓,他已從曾經的鍛造工,轉崗為敲鍵盤、輸參數的編程工。
安陸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機器人作業、企業智能生產系統在愛仕達電器、碩康醫療器械、大北農飼料、永祥糧機等工業企業都有著廣泛運用,預計2019年全市工業機器人安裝使用量將突破400臺。
來源:荊楚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