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去年9月份以后,受國際金融風暴沖擊,我們的傳統產品市場有一定萎縮,今年的影響可能會更大一些,但2008年我們仍然實現銷售收入120多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次創下歷史最高水平,今年將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而且做到員工不減、工資不減。”在當前自然氣溫和經濟氣溫接近冰點的環境下,大連重工·起重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宋甲晶的一番話,不啻一股暖流。
宋甲晶的底氣和信心,來源于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的實力。作為我國重機行業的后起之秀,緊緊圍繞國家產業發展的方向,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建立起總占地228萬平方米的五大現代化生產基地,先后投入54億元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鑄鋼鍛生產線,購進了世界一流的數控加工中心、數控龍門銑床等多臺先進的大型機加工設備,引進了美國電腦模擬工藝設計軟件,國內先進的大功率磁力探傷設備和數字超聲波探傷儀;投資5000多萬元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為15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搭建了國內外一流的新產品研發平臺……這一切使昔日我國重機行業的“小老弟”變成了今天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的“大哥”級企業。
瞄準方向快速反應
“開金店就要賣金瓜。”這是大連重工·起重人最形象的一句口頭禪。這個“金瓜”就是圍繞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自主開發的新產品和獨、特、專、新的傳統產品。
2008年12月中旬,大連重工·起重集團一舉中標共計1000余套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至此,該集團中標和簽約的兆瓦級風力發電機已達到5000余套。該公司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兆瓦級風電機組的批量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讓華銳風電這一知名品牌在國際叫響。
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風力發電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在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涉足風電領域之前,國內多家企業已經聞“風”而動,風電市場早已群雄逐鹿。而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成功之處在于一個“快”字。2006年3月,該集團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1.5兆瓦風力發電技術,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生產出第一臺風力發電機組,去年一年就生產出1000臺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目前在手合同達到5000多套。與此同時,去年該集團還開發出3兆瓦大型風力發電機組、90型大功率船用柴油機曲軸、大斷面隧道掘進機等國家重點項目產品。核電、風電、水電、火電等“觸電”新產品不僅打破了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又憑其高技術含量為企業贏得較高的效益。去年該集團圍繞國家產業發展方向、自主開發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五大類主導產品的銷售收入已經占到經營總額的50%以上。
不僅如此,為了加速這些重大裝備國產化的進程,大連重工·起重集團還以風電項目為依托,大力開發偏航、變槳驅動器、雙饋變頻器、塔架、法蘭盤等風電機組核心部件,目前,1.5兆瓦風電機組的國產化率已達到90%。此外,該集團還將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探索市場的新領域,如地鐵、機場、核電建設,開拓隧道掘進機/盾構機、機場控制(供配電)工程改造、新型起重機及核島主泵市場等,今年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的“金瓜”會做得更大。
加快創新加大替代
2008年11月,由大連重工·起重集團設計制造的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2萬噸橋式起重機,在煙臺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首次將重14000噸(長102.5米、寬65米)的中國海洋石油服務有限公司半潛式鉆井平臺甲板模塊成功吊起,并與下船體合攏,為世界造船工藝技術的重大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宋甲晶對記者說,傳統產品市場萎縮不等于沒有需求,只是對產品的要求更高,一些高、精、尖的重大裝備,一些目前還需要進口的裝備,都是我們多年來一直瞄準的市場,也是我們今后自主創新的方向,下一步我們要在清潔、高效、節能的傳統產品上,走獨、特、專、新的差異化之路。焦爐機械一直是大連重工·起重的“看家”產品,市場覆蓋率占95%以上。但以前生產的大多數是6米以下焦爐機械。經過多年的努力,該企業2006年生產出國內首臺7.63米的焦爐機械。該產品應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目前世界上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制造,它的建成意味著我國已經具備設計制造大型、高效、環保和高可靠焦爐機械的能力,并達到此領域世界先進水平。與此同時,該公司自行開發設計制造的6.2米焦爐機械,也在南非米塔爾鋼廠安裝調試成功并順利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套大型焦爐機械出口,也是中國與南非建交以來簽訂的金額最大的出口項目。
如果說,“世界第一吊”———2萬噸橋式起重機、中國第一臺7.63米焦爐機械、第一套由中國人獨立設計制造的1500毫米寬帶熱連軋機組、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車翻車機、國內最大的1萬噸/小時堆料機、12500噸/小時取料機……這一連串鐫刻著“世界第一、中國第一”的產品相繼問世,標志著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成功實現了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目前,他們正全力投入新一輪新產品、新項目的研發中,為將來的市場復蘇做好充分的技術準備。
冷熱兼并打破瓶頸
我國重大裝備中加工能力“冷”強“熱”弱,或者說“冷熱不均”的現象一直是制約我國重機行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從船舶配套到大型發電設備的鑄鍛件,長期以來一直依靠國外進口。如今,這一“中國現象”正在被大連重工·起重集團逐漸改變。該集團“熱能”的不斷升溫,不僅極大地降低了企業自身產品的制造成本,而且具有相當的社會意義。一位業內專家如此評價:大型鑄鍛件的制造將促進我國核電、火電、水電、大型船舶、大型石化、大型冶金、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戰略性產業發展和節能減排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里程碑式的戰略意義,標志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又上新臺階。
已經由產品市場步入資本市場的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的核心子公司———華銳鑄鋼股份有限公司,其擴容項目曾被列為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國債的支持項目。經過幾年的努力,該公司從單一毛坯制造到成品制造,從為重機行業配套到為發電、造船等產業配套,從制造低附加值產品到制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目前華銳鑄鋼股份有限公司已迅速成長為全球重要的火電設備高端鑄件供應商、國內90%以上的船用大型鑄件供應商和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用大型汽缸國內獨家生產商,國內首家70萬千瓦水輪機組上冠、下環、葉片整套設備供應商,以營業收入、凈利潤年均兩位數的增長幅度,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一流的鑄鋼企業,大大增強了企業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盡管如此,“有鑄無鍛,說重不重”仍是大連重工·起重集團領導的一大心病。去年該集團又投資近4億元,建成了擁有5000噸油壓快鍛機的大型鍛造基地,打破了火電氣體轉子、風電輸入軸等大型鍛件的外購瓶頸,大大節省了企業的采購成本。
來源:中國工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