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的直觀表現(xiàn),是部分歐洲國家遇到了主權債務可能違約的困境,已經顯現(xiàn)出問題的是希臘、葡萄牙,但西班牙、意大利等國也面臨債務違約的風險。目前歐債問題還存在繼續(xù)惡化的趨勢,規(guī)模也遠大于幾個月前。迄今,希臘、愛爾蘭及葡萄牙迫于壓力已先后申請國際援助貸款來渡難關。但市場認為更大的問題在于意大利與西班牙。希臘的gdp僅是歐元區(qū)gdp總量的2%,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別為歐元區(qū)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一旦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現(xiàn)債務違約風險,問題遠比希臘、葡萄牙嚴重得多。
歐債危機仍然是2008年爆發(fā)的金融危機的一部分。在我們看來,歐債危機雖然表現(xiàn)為歐洲國家財政的風險,但根源則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本質上,這些國家是以負債的方式提前享受了經濟成果,但經濟增長卻不能支撐這樣的消費水平。說白了,就是有些國家不好好干活,卻耽于享樂,還享受著很高的福利水平。歐債危機則告訴它們:這種寅吃卯糧的游戲不可持續(xù)。實際上,也正因為這種原因,勤奮工作的德國對于伸手搭救懶惰的歐元區(qū)兄弟存在很大的爭議。
歐債危機的復雜性與歐元體制有關。歐元區(qū)實行的是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mdash&mdash統(tǒng)一以歐元為貨幣、實行統(tǒng)一的利率政策等,但財政政策卻分散在歐盟各國政府手中,這被認為是目前歐洲債務危機的原因所在。在這種機制下,歐盟各國為推動本國經濟而大量發(fā)行以歐元為記幣單位的債券,但各國央行卻根本沒有發(fā)行歐元貨幣的能力。一旦有些國家在財政上不能自我約束,其債務規(guī)模就會失控,超出該國經濟所能承受的程度。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正常運轉、流動性充裕的時候,借債消費的游戲還能玩下去,當金融危機出現(xiàn)之后,游戲立刻遇到危機。
在統(tǒng)一貨幣機制下,歐洲央行(ecb)應該承擔最后擔保人的能力,即對歐元區(qū)成員國的債務兜底。然而,這種最后擔保人的作用只在理論上存在,現(xiàn)在歐洲央行可以伸手救助,但并不愿意擔當這個角色。有分析人士認為,其原因在于,提供這種保證會給歐洲各國政界傳達錯誤的信號,會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誘惑,促使各國政府繼續(xù)過度發(fā)債,因為反正歐洲央行都會埋單。于是,歐洲央行拿出了一個替代性的方案&mdash&mdash&ldquo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efsf)&rdquo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該基金擁有4400億歐元的資金能力用于購買歐債危機國家的債券。
但是efsf是否擁有阻止歐債危機蔓延所需的足夠能力?是否能像美聯(lián)儲或中國央行那樣無限量印鈔票呢?由于歐元區(qū)對成員國的財政缺乏控制力,因此歐洲央行靠印鈔來解決問題基本不可能。目前,歐洲央行采取在二級市場上購買成員國債券的方式,試圖恢復市場的信心,防止歐債危機向其他成員國蔓延。如歐洲央行在2011年8月26日當周投入了66.5億歐元來購買成員國債券,此前在8月19日當周購買了143億歐元債券,更早之前的12日當周則購買了220億歐元債券。
不過,歐洲央行的這一救助行動并不被市場看好。德意志銀行亞洲區(qū)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目前由歐洲央行出面在二級市場購買西班牙和意大利國債,勉強壓制住市場利率,只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權宜之計,最終還需efsf接手。
目前,歐債危機已對歐洲的金融機構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表示,在近期的業(yè)績公告中,對于所持希臘政府債券,部分歐洲金融機構應該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損失減記。在希臘獲得第二輪援助之后,金融機構已經對所持希臘政府債券進行了數(shù)十億歐元的減記。部分銀行與保險商的減記比例達到50%,部分卻只有20%。按照市場價格來進行減記的銀行與保險商遭受的損失更大。如蘇格蘭皇家銀行對其14.5億歐元的希臘政府債務資產,進行了7.33億歐元的減記,其減記比例高達51%。
現(xiàn)在市場擔心的是,如果意大利、西班牙這樣擁有巨大債券市場規(guī)模的國家出現(xiàn)危機,全球投資者對它們債券的償付能力完全失去信心,而且又沒有歐洲央行作為最后擔保人,那么即使是efsf的區(qū)區(qū)4400億歐元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無法抑制歐債危機的繼續(xù)惡化。
法國經濟學家克里斯蒂安-圣艾蒂安曾在《歐元的終結》一書中提出了五個主要觀點:第一,歐元區(qū)并非最優(yōu)貨幣區(qū)。第二,歐元區(qū)因此需要具備一個統(tǒng)一國家的三個特點:&ldquo經濟政府&rdquo、聯(lián)邦預算以及競爭政策框架。第三,以德國為代表的、占歐元區(qū)人口三分之一的盈余集團,與包括葡萄牙和希臘等外圍國家在內的赤字集團之間,差距會越來越大。第四,可能出現(xiàn)懲罰性措施,使赤字國家陷入長期低速增長。第五,歐元區(qū)有瓦解的可能,&ldquo要么是災難式的瓦解,要么是受控的瓦解&rdquo。這種預警并非不會變成現(xiàn)實。
目前,如何拯救歐債危機,在歐盟和歐元區(qū)都存在巨大爭議。歐元區(qū)經濟的核心國家是德國與法國,但德法兩國對于出手相救存在分歧。安邦特約經濟學家鐘偉認為,&ldquo如果為解決歐債危機,歐元區(qū)在再推動財稅融合和區(qū)域整合計劃,那么德法勢必要背負長期而巨大的財務包袱。&rdquo鐘偉還表示,&ldquo法國政治意愿有余而經濟能力匱乏,德國則經濟能力尚好但政治意愿淡薄,這是德法在未來三五年很難對歐洲經濟政府和歐洲債券有實質性推動的最大制約。&rdquo這種局面也是德國對出手拯救歐債危機存在疑慮的重要原因。
不過,如果歐債危機繼續(xù)惡化,歐元區(qū)甚至歐盟都可能集體下沉,歐元體制將會崩潰。在這種現(xiàn)實的威脅之下,德國國內也正在達成一致。我們注意到,在德國國會最終討論政府歐債危機決議之前,德國工業(yè)協(xié)會2011年8月29日在媒體呼吁,即使將為本國利益帶來一些損失,也應該不惜代價拯救歐元。不過,這種政策主張同政府有所不同。德國政府雖然聯(lián)合法國力挺歐元,但出于對本國利益考慮,在決定拯救措施上有所保留,德國財長朔伊布勒聲稱德國&ldquo不會不惜任何代價&rdquo為債務國提供支援。
在如何支援債務危機國這一問題上,默克爾政府在國內遇到很大阻力。兩周前,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在與默克爾會見后宣稱,德法兩國商定成立一個&ldquo歐洲經濟政府&rdquo。之后德國政府發(fā)言人否定了薩科齊的說法,說德國政府只想力促歐盟成立一個機構,對歐元區(qū)有&ldquo強化的經濟以及財政控制權&rdquo。現(xiàn)在,德國經濟界不斷對政府發(fā)出警告,認為從維護本國企業(yè)利益以及保護現(xiàn)有就業(yè)崗位出發(fā),歐元不能失敗。德國工業(yè)協(xié)會主席漢斯-佩特?凱特爾指出,歐盟有5億人口,創(chuàng)造了世界1/4的經濟成果,這是每個歐盟國家無法單獨做到的,統(tǒng)一貨幣對歐洲經濟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德國出口貨物的70%流向歐洲,其中大部分在歐元國,本國工業(yè)界依賴歐洲的市場穩(wěn)定以及貨幣堅挺。因此德國在拯救歐元的行動中應該準備有所放棄,將支援債務國看作是一項投資行為。如果德國工業(yè)界把拯救歐元視同拯救德國經濟的看法影響了政府決策,這對拯救歐債危機無疑是個好消息。
中國與歐洲在貿易與投資領域關系重大
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有什么影響?對企業(yè)又有何影響?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yè)供應商協(xié)會秘書長羅百輝指出,作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拉動力,歐洲的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能忽視。不論是企業(yè)的決策者還是政府決策部門,都需要對這種影響進行前瞻性的評估,并提前準備好應對之策。在本分析之中,我們將簡要提供一些策略性的思路。
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中歐經濟的相關性決定。在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歐盟是極為重要的經貿伙伴。在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對象中,占據(jù)前三位的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三者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和第二大進口市場。
從數(shù)據(jù)我們不難看到,自從中國加入wto十年多來,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貿易盈余都保持了穩(wěn)定的上升態(tài)勢,中歐貿易在中國所有外貿的比重也在穩(wěn)步上升,是中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伙伴。其中,中國與德國、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貿易占中國與歐洲國家貿易的近60%。因此,對于長期以外向型經濟為重要拉動力的中國經濟來說,歐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國不僅與歐洲國家有大量的貿易,在歐洲的投資也在增加。不過,在中國近年以能源資源等初級資源為主的&ldquo走出去&rdquo大潮中,中國對歐洲的投資顯得并不是很突出。但我們估計,隨著中國企業(yè)在對外股權投資、對歐洲的金融類投資增多,歐洲在中國的對外投資版圖上,將有著更為重要的地位。
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在我們看來,歐債危機的影響將會在如下幾個領域發(fā)生:歐洲經濟、歐債、歐元以及其他歐洲資產(歐元及非歐元資產)。
歐債危機如果進一步惡化,歐洲經濟必然會大受影響,歐洲國家的消費信心和實際的消費都會大為減少,這將對歐洲的需求造成直接沖擊,并通過貿易渠道影響中國。在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歐洲的消費市場對中國經濟極為重要,如果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喪失了消費胃口,無疑會使得中國的對外經濟喪失一大動力。
歐美經濟的減速或衰退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通過貿易、大宗商品價格和投資信心三個渠道。根據(jù)德意志銀行亞洲區(qū)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會直接沖擊中國能源和原材料企業(yè)的利潤、生產和投資,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又將會增加經濟下行的預期,打擊國內投資者信心。這雖然對緩解中國的通脹有短期好處,但如果歐美經濟陷入衰退,本來已經在宏觀調控之下減速的中國經濟,也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歐債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必將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對中歐雙邊貿易造成沉重打擊。
事實上,來自貿易領域的市場人士表示,雖然2011年上半年中國對歐洲的貿易數(shù)字還不錯,但他們從集裝箱的出貨量上,看不到同步增長的勢頭,甚至還有較大的差異。那么貿易額數(shù)字的增加來自何處?有航運界人士懷疑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